有时候技术的进步也不都是好事,汉代的牛耕铁犁就是如此

东汉和西汉不同,从一开始,跟随东汉刘秀的南阳豪族的权力就很大,东汉政权是豪强家族"起壁坞、缮甲兵"的支持建立的。东汉中央高级官僚出身豪族,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也出身当地豪族,东汉的皇权比起西汉是弱小的。

豪族大宗买卖甚至侵占土地的情况非常常见,豪强通过宗族加土地集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购买,私下开垦、兼并等形式取得土地,拥有大量的徒附和奴婢建立庄园。大小豪强控制的田庄遍布全国各地,更有众多的宗族、宾客、部曲和依附民,形成了既有一定的武装势力,又有一定的政治影响的独立社会单位。"邑有人君至尊,里有公侯之富",称霸一方,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豪强们一方面养私兵,一方面造壁坞,庄园的规模和数量都在迅速膨胀。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路宝货,臣室不能容,马牛羊豚,山野不能受"

章帝时济南王刘康家族则:"多殖财货…有田八百顷",灵帝末的郑太家族,"家富于财"。

东汉,西汉仅在农田开发上,看上去都是农田开发但结果不同,西汉的农田开发者是小自耕农,东汉的开发者是豪强庄园地主,也就决定了西汉的生产形式是小自耕农经济,东汉时期豪族及庄园经济是东汉的经济主角。结果就是,自耕农少了,国家最重要的税收--田赋就会减少,国家只有从自耕农身上收税。自耕农多,国家收的税多,就有财力应付危机,当自耕农少了,国家就会财政紧张。

所以东汉建国之初,刘秀实行"度田"就是为控制和解散豪强,打击的豪强经济基础。刘秀的"度田",通过清丈土地,核实户口,对豪强土地兼并和奴役人口现象进行限制,但结果是"多不平均"。"度田"也没有很好执行下去。

当土地兼并,大部分土地集中到一少部分人手中时,王朝离崩溃就不远了。汉代从汉武帝到东汉汉安帝,不断地"赋"、"赐"、"复"、"与",给自耕农以土地,这反倒证明,汉代自汉武帝以后,自耕农处在失去土地的状态中。小自耕农一旦失去土地就面临绝境,成为流民,或者成为地主庄园的依附。东汉末,曹操颁布《抑兼并令》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不许坞堡收容流民、奴役流民和抢占无主土地,流民都要参加屯垦成为国家的屯民。

那么为什么豪强能够占有太多土地呢

是因为当时的农业技术进步。

东汉耕地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牛耕,铁犁和新农具的增加,翻土农具二齿耙、三齿耙、大型铁犁铧,汉武帝时的“耦犁”,比起“蹠耒而耕”提高工效不止十多倍。播种机械--耧犁,即使在今天的北方农村仍有使用的耧车,“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而中国农耕技术中最重要的"两牛抬杠"耕作技术随着东汉的安定开始在北方大规模普及。但是这就牵扯到了一种重要的动物"牛",牛在古代也很珍贵,不是那么多人养的起,不是那么多人用得起。汉代的两牛抬杠的耕作,很多小自耕农负担不起。因此,后来的魏晋时期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把牛出租给小自耕农耕作。但在东汉能使用的起牛的大部分都是地主庄园,所以,只有地主庄园才可能大量开垦出耕地,还有耗费更大的水利设施。

有时候,足以改变时代的技术在某个社会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地,这有点吊诡。东汉的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的封建庄园的兴起对东汉政权不是个好消息,它最终把东汉带到了一个地方割据,群雄并立的局面,东汉的豪强地主在魏晋逐渐演变成了影响深远的门阀家族。

举报 分享 2022-03-15 10:24:23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