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侯的谋略和苏秦的合纵,七国们都是如何看待的?

燕文侯即为燕后文公。这个时候的春秋战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变法。秦国依靠商鞅的变法,成功撕破了东方魏国的关隘,真正打通了东进的道路。纷争在持续加剧,三晋之魏国逐渐在衰败,也是因为三晋地处于四战之地,周边的秦、齐、楚等国皆在发动侵扰战争,地处偏远的燕国,则反而相对赢得了稳固的发展空间。

燕国在这个时期的情况,或可从苏秦的一番言论中窥探。苏秦为推广自己的合纵策略,游走于列国之中,在燕国见到燕文侯时,说了一段有趣的话,“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在苏秦看来,当时之燕国显然拥有最为辽阔的疆域,拥有最为富庶的社会经济,更是占据着天险之地,百姓安居乐业即便不用耕种也不会忍饥挨饿,而且也有数十万铁甲军队,就是拿到诸侯列国中来相比,也绝对不是弱国。可见燕文侯时代,燕文侯继承先祖旧业,在燕国推行的政策当中,即有经济之策,又有耕战之谋,燕国唯独缺少的,就是与诸侯国的一场规模对战,才能亮出燕国沉默了百余年的力量。

燕国国君或是在偏北的地方待得久了,而且经过数代国君的苦心耕耘和低调行事,燕国的国内经济和社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上可以说燕文侯时代的燕国,已经成为地区政治中的超级力量,当年的那些山戎、孤竹等部族,大多已不能再影响燕国,或是更多都已经融入燕国。燕国多年来很少受到列国之侵扰,这是燕国得以独立发展的机遇之所在。但在苏秦看来,这种平衡似乎即将就要被打破了。

春秋战国人物万千,能名垂史册的就那么多,其中佼佼者更是屈指可数。这些佼佼者们之所以能为史书所载,他们出现在正史中的次数,其实不过也就三五句话而已。正是这三五句话,就能彰显出他们超凡的预知能力,苏秦显然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在苏秦看来,燕国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是因为“以赵之为蔽其南也”,还有就是因为燕国的南方有个推崇“尊王攘夷”的齐国。赵国、齐国皆为天子封国,与燕国多少拈亲带故,要真正占据燕国之地而吞并之的可能,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可是秦国则是不同。

燕国国君们或是因为参与中原事务太少,也或是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了,或在眼光方面真的看不到那么远。苏秦以秦国远而赵国近,秦国攻打燕国必然要等到攻灭赵国而后。如果真的等到那个时候,赵国不再是燕国的屏障,秦国即会偕秦赵大军攻打燕国,燕国将会有灭国之危。因此,燕国如果结交赵国,共同抵御和削弱秦国,燕国即不用面临国境堡垒被攻破后的亡国危机,还能远在千里之外坐山观虎斗,让赵国拼死命与秦国对抗,毕竟燕国败了可以退回燕国,而赵国败了则可能亡国。如果那样的话,燕国将才是“必无患矣”。

如果这场合纵能够真正持续下去,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人的军事力量都很难再向三晋地区推进。史书中说的是:“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自从苏秦合纵六国成功后,秦国就蜗居于函谷关外十五年不敢东出,显然是在惧怕东方六国。如果在这十五年中,六国派遣精锐部队,集结于函谷关,发动对秦国的规模化战争,将很可能会彻底削弱秦国,毕竟当时的齐国有齐宣王、楚国有楚怀王,都不算弱鸡国君。

低调的是六国,秦国的十五年却不低调。《史记》有:“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苏秦对燕文侯说的策略,其实是“远攻近交”,跟“远交近攻”相反。而此时的秦国,则是已经在推行“远交近攻”了。秦国结盟的是齐、魏,攻打的是临近的赵。但攻赵并非终极目的,“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秦国人的这番操作可以说是相当的精于算计,列国合纵我就让你内乱,内乱的方法千千万,分疆裂土也罢,政治联姻也好,反正东方六国是被玩得团团转,尤其是燕文侯跟秦国联姻后,可以说秦国与燕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定型了。此后百余年间,真正秦国与燕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了。

举报 分享 2022-03-14 13:35:2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