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弱国儒生,面对列国豪强霸主而不惧,以雄辩之术搅动天下风云

提到儒生,估计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儒生是柔弱、娇嫩的,属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那种,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或者说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儒”,什么是真正的儒家精神。

儒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需要的需,故“儒”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是人们所需要的,或者说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儒生们就去创造实现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博爱精神,是一种大爱无疆的高尚胸襟。

儒家的发源地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是鲁国人。儒家的发源地之所以在鲁国,根本原因就在于鲁国国君与周代王室同出一脉,鲁国的初代国君,就是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美誉之称的周公旦的长子伯禽。正是由于鲁国与周王室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故鲁国的宗法制度与周礼几无二致。尤其到了春秋礼崩乐坏的时期,当时的周王朝的影响力,可谓是江河日下了。而此时的鲁国却还在强盛时期,故当时的各国诸侯都称“周礼尽在鲁矣。”

其实鲁国也不像世人所感觉的那样一直是个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强国。自从伯禽就任鲁国君上之日起,鲁国就是周王朝最重要的几个藩属国,与齐国一道守护着周王朝的东部疆土,以便控制、威慑盘踞淮河流域的淮夷、徐戎等蛮夷部族。鲁国君王先后平定了三监之乱、徐戎淮夷之叛,极大了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鲁国也从平定这两场叛乱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首先周王朝历来有优待同姓的国策,尤其是周公旦对周王朝的巨大贡献,故周成王在周公旦病逝后,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这样鲁国在政治资历上,能够俯视周围列国。其次,鲁国在平定这两场叛乱过程中,得到了殷商王朝的精英族群,由于这批殷商遗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经商才能,加上鲁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导致鲁国盐铁等重要资源相当丰富。这些条件加上一起,造成了鲁国长达数百年的强盛时期。

在齐桓公称霸前后,鲁国的桓公、庄公、嬉公在位期间,是鲁国最强盛的时期,其强大到甚至一度与齐国争夺霸主地位,尤其是鲁僖公,甚至率领众诸侯南与楚成王争雄,西与晋文公抗衡,甚至到了战国初期,仍有些许诸侯国朝贡鲁国。

不过鲁国有高光时期,也许惨遭灭国的悲惨时期,在春秋中后期,由于鲁国常年陷于诸子争位、朝臣争权的内乱之中,致使鲁国国运大衰。尤其是在春秋时代即将结束前,鲁国就遭受了一场灭国之祸,要不是一介儒生的出现,恐怕鲁国要早灭亡数百年吧,他就是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端木赐。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卫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当孔子听闻自己的母国鲁国,正遭受齐国的进攻,顿时陷入了焦躁之中,孔子的弟子们听闻恩师的母国即将陷入灭亡的困地,都自告奋勇的向孔子请求由自己去救鲁国,可孔子都没有批准,直到端木赐向孔子请求,孔子才欣慰的点头同意。

端木赐在接受救鲁国的大任后,第一个目的地没有选择鲁国,而是直接赶往意欲灭鲁的齐国都城临淄,求见当时意欲代齐自立的齐国相邦陈恒,端木赐在见到陈恒后,丝毫没有提及让齐军停止攻鲁的意思,而是以陈恒的立场出发,说攻鲁于齐国国君有利,可对于相邦来说却不利,因为鲁国弱而齐国强,齐国攻鲁定可战而胜之,甚至战而灭之,这样的胜利有利于彰显与相邦不和统军将领的威望,统军将领胜而骄且君恩日隆,这样下来很不利于相邦的谋划。陈恒听到此种言论,立即明白让齐军攻鲁是个败笔,于是他向端木赐问计。端木赐顺势指出,只有让齐军转道攻吴才对相邦有利,因为吴甲兵之强天下皆知,齐吴交战齐军起码会受到重创,那样统军将领威望骤降,并且与相邦敌对的势力定会受到重大损失,如此下来相邦就可以安心谋划如何代齐了。陈恒听闻此计很是赞赏,决意依计实行,可又想到,大军以发兵伐鲁,岂可朝令夕改?端木赐答道:“这个相邦无需担心,只要相邦设法让齐军缓进慢行,吾可让吴军北上救鲁,这样相邦就可以安心了。”陈恒闻言大喜,端木赐也随即南下入吴。

端木赐之所以能说动齐军不伐鲁,是因为当时的齐国的权利基本在相邦陈恒的手中,陈恒当时也急于谋划代齐自立,不过齐国内的一些大族对此持反对意见,陈恒就想采取战争的方式强化自己的权利以便夺权篡位。而端木赐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对外战争失败,才是真正有利于陈恒代齐谋划的。

端木赐到达姑苏城见到了吴王夫差后,也从吴王阖闾的角度出发,现下齐国正在攻打鲁国,若大王以救鲁的名义与齐军交战,以吴军的彪悍精锐,定可以弱齐存鲁,那样的话大王就可以携伐齐之胜威逼晋国,成为天下霸主。端木赐的言论与夫差的想法如出一辙,当时夫差统领下的吴国,在数次伐楚和伐越胜利后,夫差的自信心极度膨胀,生出了称霸的念头。当时的吴国有实力,君王有称霸的欲望,只是缺乏一个机遇罢了,而齐国伐鲁正好给了夫差这个机遇,故端木赐才能成功说服吴军北上救鲁。

不过夫差也有顾虑,那就是位处吴国东方的越国,他担心越国会在吴军大举北上之际乘虚伐吴,针对夫差的顾虑,端木赐提出由他去说服越王勾践,让勾践亲自统兵跟随吴军北伐。夫差闻言顿时同意,只要勾践亲自帅军前来,那么吴军立即北上救鲁。

其后端木赐直达越都会稽,对勾践说吴王现下正筹谋救鲁伐齐,可他仍然担心越国带来的威胁,所以夫差准备先伐越后伐齐,这样的话越国恐怕会危在旦夕。听闻此言的勾践顿时大惊,于是向端木赐请教救越良策。端木赐指出,吴王眼下正图谋霸业,只要大王让越国精兵跟随吴王北上,吴王才会不担心越国会不会乘虚作乱。不仅如此,大王还应该向吴王进贡珍贵宝物以悦其心,言辞卑微以骄其志,这样下来吴王肯定会兴兵伐齐的,若齐胜大王可以安枕无忧了,若是吴胜,图谋称霸的吴王,肯定会逼迫晋国承认他霸主地位的,我在离开大王后就会去拜见晋公,让晋国提前准备,只要吴胜齐败,晋国为了遏制吴国在北方的扩张,定会与吴军交战,如此吴军定会深陷北方战场,大王则可以帅军伐吴复仇了。越王勾践听取了端木赐的谋划,并按照端木赐的计策行事,吴王夫差果然统兵北上了。

其后端木赐求见晋公,说吴军正欲伐齐称霸,既然是称霸,吴军胜齐后定会逼迫晋国承认其霸主地位,故晋公最好提前安排,到时可以更顺利的遏制吴国。端木赐在游说各国诸侯了,回到了孔子的身边。

之后的情况果真如端木赐预料的一样,吴国在得到越国的精兵后,立即北上救鲁伐齐并大败齐军于艾陵,首战即胜的吴军没有休息,为了与晋国争霸,吴王夫差统领精锐吴军前往黄池,由于晋国的提前准备,夫差图谋成为霸主的梦想落空,只得与晋定公、鲁哀公举行盟会,三国君王共同站在了封禅台上。就在吴王志得意满的站在封禅台上了,越王勾践已经攻下了吴国都城姑苏,在这之后不久,吴国灭亡了。

端木赐之所以能让列国君主,对他言听计从,主要是因为端木赐对他们的想法十分清楚,以他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给出最佳答案,故列国君主无不依计而从。端木赐的游说,最终导致了鲁存、齐乱、吴亡、越霸、晋强的结局。

其实儒家只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儒学最初也不是禁锢文人思想的,只不过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到来,儒学渐渐变成了帝王们巩固王朝统计的工具,失去了儒学本来的面貌,放弃了儒家六艺中的射、御、数等重要技艺,迫使后代儒家士子沦为了统治阶级的专制工具,如欧洲那般禁锢思想的宗教一样,最终变成了儒教。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

举报 分享 2022-03-14 14:02:2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