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动辄几十万兵力,真的有这么多人马吗?
在古代社会,人数百万,有如一个移动的巨型城市,在战国时期,最大城市齐国的临淄与燕的下都,计到尽各均人口三十万。当时固定地点才能养活三十万人,一旦是移动中的百万大军,单单喝一次水,足以令到一条河干涸。
在古代,要组织一支军队,要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如果把后勤、补给、运输、征收等这些问题通通虚化,那么实际上能够组织强大军队出征,实际上取决于该势力生产食物的能力,也许可以这个标准来估计,历代重要战役中的军队数目有没夸大。
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来换算,汉代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200斗,三人合10石,换算成现今单位,百万人一个月就需要3.9万立方米粮食,对于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状况极差的的古代来说,移动百万大军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运输条件允许,也没有那么多的军粮。有学者针对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估算汉代一亩地大概均产是3石,在运输储存没有损耗的情况下,需要13亩地才够供给一名士兵。其实《三国志》中都说过:「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反映军队数字上与实有较大偏差。
就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来分析。先不考虑到历史上夸张的问题,《史记》有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也有记载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六十万、赵国四十五万的数字与实际偏差可能不太大,或许略有夸大,但是按照估计,两边军队数字,应该不可能全部都是战斗人员,应该包括后勤。考虑到战争的地点是赵国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赵国采用运输和自给自足的耕种,应该能够基本满足军队与秦军相持三年所需,而秦国应是顷全国之力出战。《吕氏春秋》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匮」,所以基本上估计,秦国六十万大军,可能有一半或大部分是运输部队和后勤耕种部队。
至于坑杀四十万方面。事实上赵国发动四十万万人马,战斗不大可能还有四十万余部。当时天下未定,秦国以「坑杀」来削弱赵国、「杀鸡儆猴」是合逻辑,只是数字上有所夸大。有学者估计,秦国可能坑杀了十几万到二十万的军队。
古代的军队数目并不精准,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军队,不像现在有这么明确的编制,不少更寓军于民、军民一体,即使是最高统帅,也未必真正知道到底有多少士兵。加上在冷兵器时代,人数多寡基本上就是决定成败关键,敌对双方吹嘘也是常事,手下有三十万人的,可敢号称「百万之师」。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但是史载曹操得青州兵三十万,择其精锐得三万。再据人口和后勤计算,曹操实际上人马最多不超过十万。
吹嘘兵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吓唬对手。明末与女真的战事中,虽然军队出战依旧夸大,但已没有什么人相信。比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八万多明军,一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四十七万。公元1766年,清皇帝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区区三千兵马,乾隆却去信给缅甸王说他带领五十万大军来讨伐,而讨伐尼泊尔时,乾隆也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