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丞相,三人被处死,一人致宰相制度废除!

宰相,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建立了宰相制度,秦朝时正式定官名为丞相。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朝正式确立后历代多变,有丞相、太宰、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侍中、纳言等多种名称,这是君权、相权之争导致的,到明朝初年,传统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废除,延续了一千六百余年。

明初,政治制度基本承袭元制,设中书省,以左右丞相总领百官,朱元璋对此不是很满意,于洪武十三年(1368年)废中书省,规定不再立丞相,由皇帝总领六部,加强了中央集权,宰相制度名义上被废除了。从明朝建立到宰相制度被废除,大明仅有四个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胡惟庸、汪广洋,除了徐达外,其余三位均被处死。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位极人臣。

李善长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老乡,在大明建立过程中功比萧何,是明初淮西集团的首脑,深受朱元璋宠信,是明朝第一位丞相。李善长于洪武四年就辞官归乡,按说会得以善终,但李善长可谓作死的典型,他辞官后还恋栈权势,被胡惟庸案牵连,朱元璋免其株连后,李善长擅自向汤和借兵三百,终于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赐死。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统帅,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徐达一生戎马生涯,败陈友谅、灭张士诚、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堪称大明第一功臣,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死后被封中山王,谥“武宁”。

胡惟庸,濠州定远人,明初重臣,先后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为百官之首。胡惟庸是李善长同乡,受李善长赏识,被李善长推荐给朱元璋,得以升任丞相。

胡惟庸当了丞相后遇事小心谨慎取得了朱元璋的欢心,但逐渐的嚣张跋扈起来,有传闻是其将刘伯温毒死。刘基死后,胡惟庸越加跋扈,逐渐的心生异志,后事败被杀,株连三万余人,朱元璋也因此废除了宰相制度。

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迪人,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右丞相,封忠勤伯。汪广洋是元末进士出身,深受朱元璋器重,李善长辞官后升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与胡惟庸同为丞相,但其随波逐流,朝政都被胡惟庸把持,胡惟庸案发后,汪广洋受牵连被赐死。

举报 分享 2022-03-10 10:54:4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