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冬夏生”,你是哪个季节出生的?
古人们判断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有福气,不仅仅只看他们的面相与手相,还会看他们的出生年月。在农村里流传着许多有关出生年月的俗语,例如“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男占三八必发,女占三八必寡”、“男怕属鸡,女怕属羊”等,然而这些俗语并不具有可信度,封建迷信的成分占主要,所以大家不必在意。
但有一句俗语倒是能让人信服,那就是“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冬夏生”。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来抬杠,说这还不就封建迷信吗?放到现代,这句俗语所表达的内容已经不成立了,但是你把它放到古代的特定环境里,你还能说它是不依据事实的封建迷信吗?
古代,在封建主义统治阶级的剥削下,人们的日子可谓是苦不堪言。如若生在和平年代还好,老百姓们就只用面对苛捐杂税,如若是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日子就是雪上加霜了,除了要承担高昂的税务,连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老百姓过得哪叫生活啊,明明是生存。
为什么说“有福之人春秋生”呢?这是因为春天与秋天天气宜人,而且秋天还是收获的季节,收完粮食,交完赋税后,家里暂时也不会缺粮食,农民们也能休息一段时间,在这个时候出生的孩子最幸福了,只要妈妈的营养跟得上,他们也就不缺奶水吃。外加上有家人的陪伴,很多危险就得以避免。在老人们的眼中,孩子就和地里的庄稼一样,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如庄稼一般茁壮成长。
然而夏天和冬天的孩子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古代孩子的生存条件与现代孩子比可谓是差远了,他们没有空调与电扇,也没有雪糕与冰箱,避暑的方式真的很少。出生在夏天的孩子该如何面对酷暑呢?而且家中的人都要劳作,很难每时每刻都将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缺乏照顾,生存下来的几率也就更低了。
出生在冬天的孩子的存活率也很低,因为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家中也不比外面暖和多少,再加上剩余的粮食也不多,大人都险些不够吃,孩子的营养又怎能跟得上?如若一不小心,孩子生病了,如果他自己不能挺过来,那基本上就是一命呜呼,因为家里的钱财都被拿来购买生活必需的口粮、取暖必备的衣物,根本没有余钱请大夫来替他看病。
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百姓生活真的很令人绝望,每天累死累活地努力耕地种田,交完赋税后,也很难保证一家人的温饱,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收入不成正比,完全看不到希望。所以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都很有福气,对食物的追求已从吃饱变为吃好,看病就医也很方便。
除去每个月的基本消费外,剩下的工资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活着的动力再也不是那句“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是追求幸福,实现理想。
总而言之,俗语“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冬夏生”,是老祖宗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总结出来的俗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明显是不适用的。但是这句俗语,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的生活,仍然能够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