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将皇位传给弟弟,2个儿子被斩尽杀绝,真相令人唏嘘
在中国,子承父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即使是现代社会许多家族企业,企业一把手退休后都会把自己的事业传承到自己的儿子手里。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皇权交接都是沿用世袭制,就跟现代的子承父业一样,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
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皇权交接都比较平稳,能够顺利的交接到太子手中,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朝代皇位没有传给太子,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开国之主无不是雄才伟略之人,建立霸业,开国之主的威望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交接按道理说都是十分顺利。
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朝代,开国之主竟然没有把皇权交接给自己的儿子,却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作为开国皇帝,皇位交接给自己的儿子,笔者要说的这个皇帝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在正史《宋史》里记载:在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的时候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最后赵匡胤听从了母亲的建议传位给了赵光义。
笔者对于这个说法其实是不认可的,要知道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宋朝以前的朝代也发生过许多为了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甚至于是父子反目成仇的事件,赵匡胤作为一代雄主不可能会为了母亲的几句话就放弃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在公元960年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后来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最后建立了宋朝。赵光义是出生于公元939年,在宋朝建立的时候赵匡胤是33岁,赵光义是21岁。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逝,次子赵德昭是在公元951年出生,在宋朝建立的时候,赵德昭才9岁,按道理说王朝建立以后皇帝都会册封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好培养未来的接班人。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
在宋朝建立以前,中国是处于五代十国的时期,在五代十国时期,盛行以下克上,乱世当中许多君主都会未雨绸缪,都会以防自己突然去世后王朝如何能够平稳地发展下去,少主继位年纪小的话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十分的危险,毕竟赵匡胤的皇位也是逼迫六岁的后周恭帝后建立的王朝。
所以笔者猜测在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和杜太后都比较倾向于让弟弟赵光义来继承以后的王位。
所以在赵匡胤即位之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后来又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从赵匡胤一系列的操作来看,这是把赵光义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按照当时的传统,这就是储君的象征。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匡胤的儿子也成年了,这个时候赵匡胤的想法就发生了变化,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帝位,但是当时赵光义被当作储君培养了多年,麾下的拥戴者众多,在朝中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在开封这么多年,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盘根错节,很难动摇。
所以这个时候赵匡胤提出了要迁都洛阳的想法,一来可以让京城防御力提升,二来也可以降低赵光义势力,然后顺势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
赵光义也不是愚笨之人,也看出了自己哥哥迁都的狼子野心,所以联合众多大臣联名上书,反对迁都,虽然赵匡胤是皇帝,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反对之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迁都之事就此打消。
在迁都之事被赵光义等人反对作罢后,赵匡胤也开始行动了,先是派遣曹彬潘美等将士全力出征北汉,试图出征北汉成功,把自己的威望和掌控力再上一个台阶。然后又下旨让自己的另外一个弟弟赵光美劳军,又在一个月之内三次到访赵光美府第,试图扶持赵光美,来达到平衡赵光义的目的。
赵光义也嗅出了危险的味道,所以赵光义要先下手为强,在公元976年,太祖赵匡胤病重,召晋王赵光义议事,殿内只有兄弟二人,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次日,赵匡胤病逝,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赵匡胤的死是赵光义动手的,但是从各方面来看,烛影斧声是赵光义早有预谋的,笔者猜测赵匡胤的死很大概率是由赵光义动的手。
笔者以为赵匡胤还是太心慈手软了,要是心狠一点早点处理了赵光义也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但是赵光义就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
虽然赵光义登上了王位,但是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还在世,并且都已经成年,对于赵光义来说一直都是心腹大患。
在公元979年,宋太宗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宋太宗论说此事,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因为受到宋太宗训斥,退朝后自杀而死。一个皇子也是经过大风大浪之人,既然因为此事而自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笔者是不相信。
到了公元981年,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又莫名其妙地因病去世,在《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总之,在赵光义继位的五年内,赵匡胤两个活奔乱跳的儿子都相继而亡,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谁下的毒手。
所以笔者认为赵匡胤一开始确实有想让赵光义继承大统,但是等到儿子成年的时候,赵光义已经实力大增,尾大去不掉,赵匡胤又不忍心对赵光义下毒手,一拖再拖最后被赵光义夺去了皇位。所以并不是赵匡胤想要传位弟弟,而是赵光义弑君夺去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