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唐朝规模庞大的军队,仅仅是为了遏制“河朔三镇”吗?

如果以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话,便能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分量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中古历史来说,显然要波澜壮阔的多。以古代战争为例,中国古代史中的大战,动辄便是数十万人,甚至将近百万级的大战。而同时期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战争规模大多为万人级别甚至是千人级别。这样横向的一对比,便能发现,古代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战争,看起来就像是村长打仗。

可见,中国古代史中始终都少不了金戈铁马的存在,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历朝历代都维持了庞大的军队规模,以为应对边患、叛乱等等问题。而历史上的唐王朝便是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唐王朝都维系着规模庞大的军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军队的规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中晚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军队的在籍人数达到了八十万人,这样的数据还没有算上藩镇节度使私募的近兵。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便能发现,唐朝的军事力量自盛唐国力强盛时期起,直至中晚唐时期,一直都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历史上盛唐时期,维持庞大的军队,尚且可以理解,毕竟要维系漫长的边境线,应对吐蕃、突厥等势力。但在中晚唐时期,受制于国势衰败的影响,唐朝同样还是维持了数量惊人的军队。许多人都将这个原因归结于遏制“河朔三镇”这个层面上来,那么,中晚唐时期唐王朝规模庞大的军队,仅仅是为了遏制“河朔三镇”吗?

首先,通过史料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中晚唐规模庞大的军队确实是有遏制“河朔三镇”的意味在其中。因为,三镇本就是安史叛军的残余,唐朝自然会采取遏制的态势。再者,河朔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耕战”的好地方,唐王朝也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遏制。但归根结底来说,三镇虽强但也很难同唐王朝逐鹿中原。因此,唐朝维系重兵的原因,还在于其他并不显眼的问题上。

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河朔三镇”以外的藩镇势力。正如此前所说的一样,唐朝于“安史之乱”后坚持百年的时间,主要就是在于唐朝构建了一个军事上的平衡。唐朝以中原地区受自身控制的藩镇兵力来钳制“河朔三镇”,而反过头来唐王朝则依靠规模庞大的禁军神策军,来钳制中原藩镇。这样一种军事上平衡的态势,自然会使得唐朝军队的规模以及军事开支增加。因为,这个平衡一旦不复存在的话,那么唐王朝也会随着跌入深渊之中。

中晚唐时期唐朝维持庞大军队规模的原因,除了构建一个军事上的平衡外,还在于唐朝需要有效的应对边患问题。当时,唐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位于西部地区的吐蕃,而另一个方面则在于东北地区的契丹、奚两个边患问题。而相对于后者来说,前者则始终都是唐王朝的肘腋之患。自“安史之乱”后,因为唐朝失去了对河陇地区的控制,吐蕃一下便把阵线推到了京西、京西北地区。这样的情况下,唐朝需要维系庞大的兵力进行防守。以至于,在吐蕃侵扰严重的时候,唐朝还不得不抽调中原地区钳制河朔地区的兵力来应对。

历史上中晚唐时期唐帝国,维系数量庞大的军队,可以说是唐王朝的一个无奈。因为,维系庞大兵力所需要的军事开支,最终使得唐王朝的中兴都停留在了回光返照的阶段。可见,中晚唐的历史困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注定是一个无解的局。

举报 分享 2022-03-06 08:34:48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