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倾全国之力攻打赵国,为何楚国不趁机攻打秦国?
在楚国,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选择在长平之战这个过程中动手。
长平之战是什么?那是一场“争霸战”,是秦赵两国“狗咬狗”,楚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坐山观虎斗,等待鹬蚌相争,坐收渔利!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处于战国后期。当时的秦国已经崛起,是当时七雄之中,最有实力的国家。至于传统豪强,齐楚两国皆已经衰落。
首先当年的齐国经历了乐毅五国伐齐之后,已经是元气大伤,沦为二流。至于楚国,被白起一顿暴捶,连郢都都被攻陷,楚襄王不得不迁都,以避其锋芒。
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
至于曾经的战国霸主魏国,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不值一提。
然而,此时的历史还并么有发展到“一超多强”的局面,秦国虽然强势,但还算不上一家独大。因为三晋之一的赵国,在当时也是一个霸主级别的国家。
在齐楚衰落之后,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赵国,已经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是唯一能和秦国掰手腕的存在。当年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是东方六国中对战秦军鲜有的大胜。
正是因为有资本,赵国才敢去接上党这块原本已经被割让给了秦国的韩国故地,进而引发上党之争,最终长平惨败。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
当然,在其他五国看来,赵国也不是什么好鸟,是何秦国一样的角色,到处欺负人。当年秦国打楚国,赵国就打齐国。甚至于同为三晋一脉的韩魏两国,也没少受赵国欺负。
总之,当年这他们这嬴姓一族,在战国后期,名声都挺臭。
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过程中,赵国在面对前线庞大的粮草消耗无以为继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帮忙的。当时赵王去找过齐王借粮,结果齐王还记着当年挨揍的仇,一粒米也不给。
最后赵国实在撑不住了,这才换了赵括,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围而击之,全军覆没。
当然,那时候的秦国也是挺难的,补给也是大问题,这也是其派遣间谍去赵国贿赂郭开,散布谣言的主要原因。
这种时候,对于楚国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但是,当时楚国已经被秦国打怕了,先前白起那些操作就不说了,就在长平之战爆发的前两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国还因为楚国质子逃跑一事攻打过楚国,结果楚国战败,不得不割让州陵,并缔结盟约。
而正是因为这个盟约的缔结,让秦昭王免除了后顾之忧,最终全方位的投入到与赵国的战争中去。
当然,在他们那个时代,盟约仅仅是一张纸,并不具备太大的约束力,随时可以背弃。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鉴于之前的种种遭遇,楚国国力大损。而且在这之前,除了公元前262年那一次“小插曲”之外,秦国有十多年没欺负过楚国了。
和平来之不易,楚国由上至下,都不想打破。因为只要楚国出兵,必定会遭到秦国嫉恨,虽然有机会报仇,但是如果秦国缓过神儿来,又免不了一顿暴捶。
举个例子,长平之战后没多久,秦国再度伐赵,大军兵临邯郸城下。此时天下形势已经明朗,退出了称霸舞台的赵国和楚国一样,属于难兄难弟,唇亡齿寒的境地。而平原君便组织包括毛遂在内的一群门客,出使楚国,希望楚国能够出兵相助赵国。
而谈判过程并不顺利,楚王慑秦国威胁,并不想出兵。若不是后来毛遂以命相搏,威逼楚王,估计此行就得泡汤了。由此可见,楚国已经是被秦国打怕了,都已经到了唇亡齿寒这个份上,楚王还是如此的犹豫,更何况当年长平大战的时候呢?
要知道当年秦国可是到处放迷雾,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这谁还敢动啊。所以,楚国害怕啊!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对于包括楚国在内的关东国家来说,都是强敌。
让他们“狗咬狗”,最终两败俱伤,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天下态势尚未明朗之前,不管是楚国还是齐国,都不会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