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何抗击匈奴一直坚守不出最终战胜?

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何抗击匈奴一直坚守不出最终战胜?

在本期图文中,老龙将会和大家说一说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名将叫李牧。这个李牧是何许人也?不妨跟随老龙一起去看个究竟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为此,宋朝的徐钧曾作有一首诗,诗名就叫《李牧》,一共是如下的四句话:

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本期图文涉及到李牧的内容,是有关他在早期驻守赵国北境抗击匈奴的历史故事。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上一员优秀将领。经常驻扎在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今山西西北和内蒙交界处),以防备匈奴的入侵。

他根据情况的需要设置官吏,收来的货税都直接送到将军帐下,作为士卒的开销。每天都要杀几条牛以犒劳士卒。他教战士们射箭,骑马,严密把守烽火报警设施,多派侦察人员,对士卒给以优厚待遇。

李牧还制订了一条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立即退入营垒防守,有敢于擅自逞勇捕获俘虏的杀头。”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烽火台便发出警报,战士随即进入营垒坚守,不敢迎战。

像这样做,有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然而匈奴却认为李牧胆子小,即便是赵国边境的士卒,也认为他们的将领怯懦。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愤怒了,把李牧召回来,派遣别人代替他的将领职位。

过了一年多,匈奴经常入侵。赵军出来迎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颇多,边境也无法种田和放牧。赵王再次请李牧到边境任职。李牧关上门不出来,坚持说自己有病。于是赵王就强迫他出来,派他去统帅北面边境的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仍旧像从前一样,这样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李牧到了北部边境,仍按照原来制订的规章办事。匈奴在几年时间无所虏获,但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小。边境的士卒经常得到犒赏却不让他们去打仗,都希望有一战的机会。于是在这时,李牧就挑选了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为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够拉弓的射手十万人,全都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他还放出大批百姓所养的牲畜,任其奔跑;让人民布满了田野。

匈奴用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走,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听到这一情况,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布置了许多奇阵,组织两支军队从左右包围反击匈奴,杀死匈奴十几万人马,还消灭了檐褴,击败了东胡,使林胡投降,单于兆跑了。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刚才已经说到过,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死,赵国亡。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中了秦国奸计,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所以,最后老龙在此要提出一个观点:即亡赵国者,不是秦国,而是赵国国君。亡六国者,不是秦国,而是六国国君。您对这个老龙观点是怎么看的呢?

举报 分享 2022-03-01 08:36:5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