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和司马篡魏,同样是以下犯上,为何大家只鄙视司马家?
这不一样,曹魏的基业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而司马氏的西晋王朝却是空手套白狼。
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朝代里面,西晋王朝应该是属于评分最低的那一批。别的不说,单就是司马氏篡魏这一条,就足以惹出诸多反感。
很明显嘛,你司马家族作为魏臣,世受皇恩。尤其是司马懿,最初只不过是曹操帐下一个小小的文学掾,后来却一路升迁,位极人臣。连司马家族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北方士族执牛耳者。
但就这样一个曹魏的肱骨之臣,最终却以下犯上,篡权夺位,历经三代人,一步步鸠占鹊巢,将曹魏取而代之。对于曹魏而言,这不就是养了一条白眼狼吗?
其中最可恨的是,当初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可是相当信任,在临终之际直接以幼帝相托。
而当时司马懿受托孤的场景,与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简直如出一辙。就在曹睿的病榻前,奄奄一息的曹睿一边看着自己八岁的儿子曹芳,一边则拉着司马懿的手,一句“忍死待君”,道出了他对司马懿的期望。
太子芳年八岁,秦王九岁,在于御侧。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
结果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兵变夺权,然后取而代之;再看看人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你不脸红吗?
故此,天下人对司马家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耻。顺带着对于得国不正的西晋,也多少有些看不顺眼。
晋明帝曾在听完先祖创业经历后感叹:晋祚岂能久乎?
能让自己的后代都为先祖感觉到羞耻,可见当初司马家篡魏到底有多失德?
当然,也有人为司马家鸣不平!毕竟篡位自立这种事儿,他们司马家又不是第一个做的。在他们前面的曹丕,才是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曹魏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才有的吗?相比于曹丕篡汉,他们司马家不过是有样学样,踩着前辈的脚印,完成了从臣子到君上的逆袭。
然而,明明是做了同样的事情,曹丕所遭受的恶评却少之又少。除了蜀汉的那群汉室死忠,称其得国不正,以下犯上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司马家则像是窃国大盗一般,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口诛笔伐。这难道不是双标吗?
事实上,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大家再仔细想想,这曹魏到底是怎么来的?除了那代表汉室法统正朔的玉玺诏书,是从汉献帝那里来的,还有什么是属于汉室的?
是那傲视天下的雄壮兵马?是那雄踞中原的广大地盘?还是璀璨如满天星斗的文臣武将?
很明显,曹魏篡汉篡的只不过是一个名分而已。其余所有的东西,全都是曹丕他父亲曹操,花费半生时间,一点儿一点儿积攒下来的。
曹操崛起于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诸侯纷纷割据自立,东汉王朝早已是名存实亡,根本就给不了曹操什么。曹操如果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只能靠自己。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曹操面临的,大概就是这个局面。
公元189年,34岁的曹操,散尽家财,在家乡陈留与族中兄弟们拉起一支队伍,开始了沙场创业。此后约20年的时间里,曹操斗董卓、平吕布,灭袁术,败袁绍,淘汰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硬是从诸多豪强中脱颖而出,一统北方,打下了曹魏的基业。
在此期间,曹操除了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搞到了一个师出有名,汉室正统的口头优势,并没有得到更多来自所谓“汉朝”的支持。不夸张地讲,曹魏的这些家底都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而且是从其他军阀诸侯手中夺来的,和汉献帝以及东汉王朝,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曹老板的江山,是在乱世中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就连汉献帝也是曹操在乱军中捡来的,也要承他曹操的恩。至于所谓的汉室,早就已是空壳,坐待破产清算,只是曹操需要它“存在”而已。到了儿子曹丕这里,觉得可以自己干了,就轻轻拿回来,过程没有一点血腥味,符合儒家“道义”的需求。
换而言之,曹丕篡汉,仅仅只是篡的名罢了。而他实际所拥有的家业,都是自家父亲辛苦打拼出来的,谁也没资格指责他。关于这一点,明眼人其实都看得出来,自然也就不会揪着不放了。
相比之下,司马家篡魏可就要下作多了。其不仅仅篡的是曹魏的正朔法统,更篡取了曹魏数代人所创下的家业。看看司马炎建国称帝时的那个西晋王朝,兵马是人家曹魏拉起来的,地盘是人家曹魏打下来的,就连朝堂的文武百官,那也尽是曹魏旧臣。
至于你司马家,一点儿东西没付出,就跑来当皇帝了,好一个空手套白狼啊。而后司马氏平定天下,更靠的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无双国力,靠的是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明君数十年的积累。
这多少有点儿让我想起当初开火锅店,店面是我租的,装修是我搞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还有底料配方是我买的。甚至连那些骨干员工厨子都是,都是我手把手带出来的。结果到最后,店倒虽然是做起来了,但老板却出局了,我找谁说理去?
所以说,司马家篡魏和曹氏篡汉,虽然名义上都是篡位,本质上却有很大区别。曹家的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汉献帝的天下本来就已经被诸侯瓜分,早就不存在了,曹家篡的实际上是曹家自己的天下。而司马家是真真正正的篡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司马家则是真正的偷。
同样是篡位,曹家人显然要篡得更有底气,他们完全是自主创业,只是为了生意方便,要了一个招牌而已,后续的投资盈亏都是靠自己。而司马家呢,完全就是商业强盗,靠着权术登上高位,然后把创始人一脚踢开,自己享受成果。你说你司马懿一个深受老板信任与重托的职业经理人,将少东家赶走,自己占了家产,这叫什么事?
换句话讲,曹操是公司快倒闭是进公司工作,然后一手撑起来的,而司马家族是一步步蚕食公司,鸠占鹊巢。如此来看,曹魏代汉,乃名正言顺;司马篡魏,则形同叛逆。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我自然会更理解曹魏代汉,而鄙视司马家篡魏。
或者我们再换个角度看,曹丕篡汉之时,东汉已经建立两百年,衰落到了极点,已经到了该寿终正寝的地步,曹魏取而代之不过是顺水推舟。而曹魏建立不过四代,就被司马氏篡权,给人的感觉就是被摘了桃子,情感上难以接受。
当然了,在历史上篡位自立,取而代之的例子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曹丕这个先行者以外,还有隋文帝杨坚篡北周,唐高祖李渊篡隋,以及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等等。
这里面比司马氏还要得国不正的大有人在。比如隋文帝杨坚,那抢的可是自家外孙的皇位。虽说不是亲生的,但好歹名义辈分上得这么排。
再还有宋太祖赵匡胤,那更是手段卑劣,人家周世宗柴荣对他可不薄,然而这边柴荣前脚驾崩,赵匡胤后脚就黄袍加身,欺负柴家人孤儿寡母,主少国疑。
当然,李渊父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要知道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可是亲姐妹,所以论辈分,李渊和杨广还是表兄弟呢。
但是,以上这些人的历史评价可都不低,其中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历史上少有明君。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有篡位之实,但却有着丰厚的功绩来弥补。尤其是他们所建立的朝代,在历史上都有着不错的评价,存在感颇高。
相比之下,西晋的自身表现则太差,有着太多的减分项。
比如国祚太短,从晋武帝司马炎建国称帝算起,西晋王朝仅存在了51年便宣告灭亡。而如果是从西晋一统天下,三国归晋算起,西晋王朝只坚持了37年。
再比如内乱频发。在历史上著名的亲戚打架事件——八王之乱中,司马氏诸侯轮番上场,互相攻伐,把好好的西晋王朝给祸害得一团糟。刚开国便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王室宗亲打作一团,几千年来,也就司马氏一家
最后还有外患不断,八王之乱的内斗,导致西晋王朝元气大伤,边关胡人趁虚而入,祸乱中原,史称五胡乱华。而西晋王朝也在这场动乱中灭亡,汉人士族被迫南渡,由此开启了中华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代。
看看人家秦朝和隋朝,统一天下之后仅传二世而亡,却分别开启了汉朝和唐朝这两个华夏历史上最为翻身的时代。而有着相同开局的西晋王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搞出了一个华夏版的中世纪,实在是有些拉胯。
总之,西晋在中国所有王朝里算是最不堪的一代了,腐化堕落,同室操戈,异族崛起,江山半壁……不得不说,西晋能把其他所有朝代的毛病,都集中到一个朝代身上,那也真是不容易。
试问,这样一个本身就得国不正的政权,后续经营还跟不上,将败家进行到底,以至于最后神州陆沉,华夏千年积累毁于一旦。如此功绩,如何能够赢得天下人的好评?
所以,说到底还是因为晋朝太废,得国不正,守业无能。如果司马家后代励精图治,使晋朝空前强大,开疆扩土,四夷宾服。那么没几个人会拿篡魏说事,反而会拼命地为司马家辩护,痛斥魏国的腐败,阻碍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