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官荣耀:除了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就数程咬金的骠骑大将军最大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被突厥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隋炀帝逃进雁门关,被突厥人包围了。民部尚书樊子盖给隋炀帝献计:“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

隋朝的民部,就是唐朝的户部。唐朝避李世民的讳,把民部改为户部,并且被历朝历代沿用。樊子盖是管钱的,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建议隋炀帝许诺重赏,鼓舞士气,让将士们奋勇杀敌。

隋炀帝采纳樊子盖的计谋,他当着所有参战将士的面,郑重宣布:“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

隋炀帝许诺,只要能守住雁门关,没有官职的士兵,直接授予六品官位,并且赐物百段。有官职的军官,一律晋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隋炀帝的命令下达之后,将士们奋勇杀敌。这件事情《资治通鉴》有明文记载,原文是:“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其众。”

将士们死伤惨重,终于守住了雁门关。突厥人被打退之后,将士们都在等着隋炀帝封官。宰相苏威认为赏赐太重,建议隋炀帝不要兑现诺言。樊子盖据理力争,要求隋炀帝兑现对守城将士的诺言。隋炀帝采纳苏威的建议,没有按照诺言给将士们封官。

《资治通鉴》记载,守城将士有一万七千人,隋炀帝只给一千五百人封官。将士们见到隋炀帝食言而肥,结果是“无不愤怨”。

古代的时候,除了实权的职事官,还有散官。散官分为文散官和武散官,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给你一个荣誉职位,但是不享受俸禄待遇,也没有实权。隋炀帝非常小气,对于拼死杀敌的守城将士,连散官都舍不得封赏,难怪将士们会愤愤不平。

两年之后的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起兵造反。李渊总结隋炀帝众叛亲离的教训,说道:“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柰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兵乎!”

李渊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用大规模批发散官的方式,招揽一大批人才。李渊刚刚起兵,就下发命令,凡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律委任为散官。投奔李渊的人,只要你说出自己有啥本事,就可以被封为散官。

李渊大规模任命散官,一天就要任命一千多人。李渊任命了几万散官,委任状不够用了。李渊就用一张白纸,写上委任散官的官职和姓名。被委任为散官的人,拿着一纸官文,兴高采烈离去,纷纷对李渊感恩戴德。

这样的场景,不是小说段子,而是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原文是:“民年七十以上,皆除散官,其余豪俊,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渊所书官名而去。”

连委任状都没有的散官,为何会让李渊得到众人的拥戴呢?隋唐时期,是个身份制社会,做啥都要讲究门第阀阅。散官的身份,虽然没有任何实权和俸禄,但是可以抬高家族的阀阅。隋炀帝把散官的荣誉看得太重,使得隋朝的人很难得到散官之位。李渊批发散官,给了人们迫切渴望的阀阅,虽然是无本生意,但是能收买人心。

李渊的部队打下霍邑,马上就要打进关中了。李渊下令,投军奴仆和良人一样,只要有功,一律授予散官职位。被俘隋军的关中军士,如果想回到家乡,一律授予五品散官,放他们回家。此事典出《资治通鉴》,原文是:“关中军士欲归者,并授五品散官,遣归。”

别人优待俘虏,顶多发路费放他们回家。李渊优待战俘,不但发路费,还封五品散官。五品官是什么概念呢?

隋唐时期的贵族子弟,有两道坎特别难迈。从五品要晋升五品,特别难。只要到了五品,就是通贵。从三品要晋升三品也特别难,只要到了三品,就是亲贵。

李渊给关中军士的五品散官,让普通的俘虏步入通贵行列。军士们回家之后肯定要炫耀一番,乡亲们一看五品官这么容易得到,纷纷去投靠李渊。

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只有三万人马。进了关中之后,发展到二十几万人马。李渊批发散官,给将士百姓们一张白纸,就获得了二十几万摧锋陷阵之士。李渊的手段,高,实在是高啊!

李渊打进长安之后,继续做着批发散官的买卖。李渊登基称帝的时候,诏令天下官民并授散官一等。有散官封号的人,晋封散官一级。没有散官封号的老百姓,全部都封散官。李渊这样的举动,使得天下无人不是官。

我们去看看《隋唐墓志汇编》,就会发现武德年间的墓主,几乎人人都有一个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官号。他们的官号,很多就是李渊批发散官的时候任命的。这些人虽然号称是有品级的官,但是真的不值钱,很多人都是只得到一纸官文,都没有实权和俸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好面子,虽然散官只是荣誉职位,一点实际作用也没有,但是可以用来炫耀。李渊深知中国人好面子的特点,用散官将天下英雄,尽数收入麾下。李渊的帝王心术,堪称是登峰造极。

李渊之后,历朝历代的大唐天子,都喜欢做批发散官的买卖。唐朝的文散官和武散官,都是从一品最大。唐朝的一品官司空、司徒、太尉、太师、太保、太傅,虽然也是没有实权的荣誉职位,但是也要干点事情,所以也算是职事官。

唐朝的文散官,最大的开府仪同三司和左光禄大夫,都是从一品。尉迟敬德为大唐出生入死,在贞观十七年申请退休。李世民高度赞扬了尉迟敬德为大唐朝所做的贡献,加封尉迟敬德为开府仪同三司,让尉迟敬德成了唐朝最大的文散官。

特进和右光禄大夫,都是正二品文散官。李靖远征沙漠,为大唐扫平草原十八部,被李世民加封为特进。唐朝的特进还有女人,李渊唯一的妹妹,李世民唯一的姑姑同安公主,活到了李治登基的时候。李治为了表达对姑奶奶的尊崇,加封同安大长公主为特进。

特进之下的文散官,从高到低,依次是:“散骑常侍、从三品。太中大夫、正四品。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中大夫、从四品上。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散骑侍郎正五品下。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除了文散官,还有武散官。唐朝的武散官,最大的是骠骑大将军。唐朝最有名的骠骑大将军,就是程咬金。程咬金的墓志铭,全称就叫《大唐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上柱国卢国公程使君墓志》。

唐朝最大的武职事官,就是十二卫大将军。十二卫大将军正三品上,与宰相平起平坐。程咬金从唐高祖到唐高宗三朝,都担任过十二卫大将军。程咬金墓志铭标题不写实权十二卫大将军,偏偏要写从一品武散官骠骑大将军。散官的荣誉感,由此可见一斑。

辅国大将军,是正二品武散官,凌烟阁功臣刘弘基曾经获封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是从二品武散官,程咬金曾经被李世民加封为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是正三品武散官,梁建方曾经获封冠军大将军。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信远将军、游骑将军、游击将军都是武散官,品级自从三品开始,一直到从五品下。

唐朝公主的老公,都有驸马都尉官职,这是从五品下的武散官。接下来就是六品到九品的武散官,从大到小依次是:“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振威校尉,从六品上。振威副尉,从六品下。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正七品下。翊麾校尉,从七品上。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宣节校尉,正八品上。宣节副尉,正八品下。御侮校尉,从八品上。御侮副尉,从八品下。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校尉,从九品上。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唐朝最小的官是从九品下,从九品下以外的官员,就没有品级,叫做流外技术官。唐朝的散官制度,虽然没有给官员里子,但是给足了官员面子。以程咬金为例,虽然骠骑大将军是追封的武散官,但是程咬金的子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唐朝的将军,除了太宗皇帝曾经担任的天策上将之外,就数程使君的骠骑大将军最大!”

朝廷用散官制度给足了人们面子,人们为大唐出生入死,打下了大唐万里江山,创造了一百多年大唐盛世。散官制度,官员得了面子,朝廷得了里子,确实是个双赢的好制度。

本文史料来源:《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

举报 分享 2022-02-23 09:02:5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