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族英雄擅写诗,陈子龙这十首诗作,体现英雄气概,值得细品

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族英雄,南直隶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区)。明万历四十七年,陈子龙中进士,官至刑、工两部主事。陈子龙在官场、文坛、军事方面均有杰出成就。

陈子龙诗写得好,也擅长写词,有着“明代第一词人”的称号。他的风格走婉约派路线,他是“云间词派”盟主,云间三子之一,云间派与当时的虞山诗派、娄东诗派三足鼎立,是明末清初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三大诗派,影响之后半个世纪之久。云间派成员中还有一个人比较知名,他就是夏完淳,陈子龙和夏完淳二人最为杰出,文采斐然。

可以说,自高启之后,明代诗歌一直处于比较低迷的局面,陈子龙的出现,使得明代诗坛更加丰盈,并且,陈子龙还是开创清初诗歌抒发性情、反映现实题材及精神较早的一个诗人。加之他的个人身份,他的诗中有很多悲壮苍凉、铮铮铁骨的表达和意象,充满民族气节和大义。

明清易代,家国生死存亡之前,陈子龙创作了很多关心时事民生、表达忧国忧民、感怀故国家园之情的诗词,这些诗词中无不表露出诗人惆怅、哀痛的心情,同时,他的诗也充满力量和图强的精神,充满苍劲之色,展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他的作品在战争中很多都遗失了,然后存世之作依旧高达2700多首,因此,他被称作“明诗殿军”。

而陈子龙的词更是影响后来半个世纪之久,“第一”美誉可不是徒有虚名。陈子龙的诗铮铮铁骨、力量十足,但他的词却婉约含蓄、自然生动、委婉幽怨,这与他推崇及秉承的词风创作有关,他崇尚李煜、秦观等人的词风,所以,在创作要求和理念上,自然也是以同样的词学理论为基础的。总之,他的理念和创作影响了清代一批的词人,他关于词论的见解和研究,很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他写了几篇序文,中间有一些词论的提及,都是有一定理论深度和意义的。

陈子龙爱好交友,他结交了很多名人志士,并成立了一些文社,他自然而然成为领袖人物和倡导者。陈子龙的交友范围不仅限于他所在区域江南地区,他的交友一度扩展到全国范围,可见,他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因为他从小便立志要匡时济世,这是他的精神原动力,是他人生的寄托和鼓舞,他胸中有一腔热血投入报国之中,他的作品中有通天之才和智谋大略,他曾提出过:“今天下之大事有三,日用人也、足食也、强兵也。”他的智慧和眼界,他的深度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解析,他对自己观点的论述及证明,这一切都表明他极具战略眼光,是具备一定高度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陈子龙扼守江南,与清军做最后的抵抗,在战斗中,不幸被清军俘虏,押送回京路上,陈子龙不愿苟且偷生,趁看守不备,投水身亡,时年四十岁。

今天,让我们欣赏陈子龙的十首诗词,在这些诗词中,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诗中气节和情感。

举报 分享 2022-02-22 08:42:20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