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武将,伸出脖子让刀斧手砍,刀斧手照办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历史上每到改朝换代之际,都是对人性的一次终极考验。平日里峨冠博带、威风八面的文武大臣们,到此刻都会原形毕露,忠奸善恶一目了然。有的人坚持忠君报国,宁死不屈,舍生取义,青史留名,也有的人贪生怕死,临危变节,受到世人千年鄙视。

南宋德祐元年,持续了四十余年的宋元战争到了最后时刻。南宋在蒙元大军的猛烈攻击下,防线终于全面崩溃。当年七月,江北荆襄重镇相继陷落,元朝大军很快突破长江天险,踏上了江南的土地,攻破了南宋国都临安。南宋灭亡前后,涌现出一大批忠臣义士,比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誓死不改忠心,为大宋壮烈殉国。

除了大名鼎鼎的文天祥等人,还有一个大忠臣以身殉国,只是他的知名度不高,许多人对他闻所未闻,实则他的忠心与气节丝毫不逊于文天祥。此人就是南宋武将李芾。李芾出身名门之后,他的祖上李升是北宋大臣,靖康之变中挺身而出与金兵搏斗,被金兵所杀。李芾自幼饱读书史,“慷慨有志”,立志要报效国家。

李芾为人耿直清廉,在腐朽不堪的南宋朝局中他的仕途生涯并不如意,历任南安四户,祁阳县尉、湖南安抚司幕僚等小吏。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如一忠心报国。在担任湖南安抚司僚属期间,他曾带领人马深入贼巢,生擒为害多年的永州山贼蒋时选父子,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此后他担任浙东提刑司,以雷厉风行之手段,短时间内肃清了德清、温州、浙西一带的盗匪,广行仁政,体恤百姓,老百姓对他感激不尽,甚至于给他建立生祠。然而由于他生性刚直不阿,不肯依附南宋权相贾似道,结果使得他这样的贤才始终得不到重用。

德祐元年,元军挥师南下,南宋各地几乎望风瓦解。李芾这时才被火线提拔,担任潭州守将,正处于元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上。《宋史》记载,当时各地“州郡皆已归附”,亲友们纷纷拦阻他不要去上任,免得白白送死。李芾却慨然说道:“我家世受国恩,即使是身在草莽之中也想着报效国家,何况如今国家委我以重任。我已决心以身家性命上报国恩”。他义无反顾奔赴潭州上任。

到达潭州后,李芾才发现官兵已经逃散一空。他毫不气馁,立即招募到三千多乡勇,“缮器械,峙刍粮,栅江修壁”,积极备战。元朝大军很快逼近潭州,李芾毫无畏惧,派兵出城迎战,结果因兵力悬殊,被元军击败,到九月,元军已把潭州重重包围。李芾日夜身临一线,亲自督战,“亲冒矢石以督之”,指挥军民凭城固守,打退元军多次进攻。

潭州城在李芾坚守下,最终坚持了三个多月,让元军伤亡惨重,但城中也已到了粮尽援绝、士卒死伤殆尽的绝境,元军已经多次攻上城头,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当年除夕之夜,李芾眼看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国。他把手下将佐召集到熊明阁,在其中摆下一桌酒宴。

他与众人开怀畅饮,席间守城士兵前来询问夜间巡城口令,他回答以“尽忠”二字。众人“饮达旦,诸宾佐出”,天将黎明之时,众将告辞而出。李芾命人把自己的金银积蓄全部拿出,摆在一边,找来一个叫沈忠的刀斧手,把金银赏给他,对他说:“我已经竭尽全力,现在是以死报国之时了。我不能落入敌手受辱而死,请你现在把我杀了”。

沈忠惊得目瞪口呆,仔细看他神态清醒,气定神闲,这才明白主将是要以死报国,立即伏地痛哭,不敢领命。李芾再三强令他动手,沈忠不得已只得举起了刀,李芾“引颈受刃”,坦然伸出脖子让他砍,以身殉国。沈忠对李芾感佩不已,下楼把楼阁点燃,然后“大恸,举身投火”。李芾以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守土之责,无愧于天地祖宗和南宋朝廷,赢得了后人千年称颂。而那个一生籍籍无名的刀斧手沈忠,也因自己的忠义之举,和李芾一起被记载入《宋史》,二人都得以青史留名。

举报 分享 2022-02-22 07:36:20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