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祖孙三代,由强变弱的诸侯兴衰历史,任人唯贤与不能用人

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家分晋”,强大的晋国分裂成三个国家赵、魏、韩,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曾经魏国鼎盛了几十年,特别是在魏文侯时期,任人唯贤,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很可惜其后代一代不如一代,免不了国灭的命运。

魏桓子之孙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富国强兵,开拓了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

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论语》中频繁出现子夏的名字。孔子曾经对他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河西讲学,魏文侯以师礼待着,当他的学生。

田子方是子贡的学生,魏文侯同样师事之。太子魏击曾经向他行礼,他不回礼,魏击怒问:“富贵者可以骄人,还是贫贱者可以骄人?”田子方回答:“当然是贫贱者才可以骄人。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一言不合,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反正都是贫贱,山高水远,哪里不能去。”魏击拜谢之。

段干木也是子夏的门徒,魏文侯跟他是师友之间的友谊,两人感情很好。

内政上,魏文侯任用李悝、魏成子、翟璜为相。地方上任用西门豹主管河内。邺城当地恶霸搞“河伯娶媳妇”,搜刮老百姓钱财,并且残害年轻女子,西门豹一上任就揭穿恶霸的罪行,并把他们扔进河中探访河神。这是很有名的一个故事。

在武事上有任用乐羊、吴起等为将领,对外扩张,为魏国拓宽了不少土地。

魏文侯去世后,其子魏击继任为魏武侯。魏击当太子时就经常在外领军作战,颇有战功。他曾经跟乐羊一起灭掉了中山国,被封为中山君。

他继任后,按照父亲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有了他父亲魏文侯建立的底子,在文化上他比不上父亲,而在武功上比之父亲则是更为强大。

他继续任用吴起为上将,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另外跟齐国、赵国、楚国屡有战事。

他与赵韩三家瓜分完晋国,把晋国完全灭掉了。

魏武侯用人方面不如父亲,任用田文、公叔痤为相,逼走了吴起。多年的战争没有取得太多成果,反而四面树敌,为帝国霸业埋下了重重迷雾。

在儿子继承权方面,魏武侯也没有控制好,他死后,两个儿子魏罃与魏缓争当太子,赵、韩二国都参与了太子的争斗,差点把魏国一分为二。最后魏罃胜出,是为魏惠王。

因为魏惠王被秦国逼得迁都大梁,因而又称作梁惠王。在《孟子》的开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就是见他。

梁惠王在文治武功方面远远不如他的祖父魏文侯,也不如他父亲魏武侯。他好大喜功,连连征战,越战越败,最后被秦国逼得只好迁都。

武将上他运用庞涓。庞涓这人妒忌心很重,曾经谋害他的同学孙膑,使得他受了膑刑。孙膑装疯卖傻以求保命,后来逃到了齐国。庞涓也曾经取得很多战功,把赵国都城邯郸都围起来了,结果孙膑来了一个历史上的著名故事“围魏救赵”,把庞涓打得落花流水。

十多年后,庞涓大兴师再次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告急。齐国用孙膑之计,杀掉了庞涓和魏太子申,魏国大败。

梁惠王还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相国公叔痤临死前对梁惠王说,他有一位手下叫公孙鞅,年纪轻轻而有奇才,让梁惠王务必把国事委任给他,如果不用公孙鞅,就把他杀掉,以免后患。惠王走后,公叔痤感觉惠王没有重用公孙鞅的意思,就把公孙鞅叫来,通知他赶紧逃跑。公孙鞅淡定地说:“既然惠王不接纳你的意见重用我,他怎么又会听你的话杀掉我呢。”

惠王没有把公孙鞅当一回事,后来他去了秦国,帮助秦国变法——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富国强兵。秦、赵、齐三国共同讨伐魏国,逼得魏国迁都大梁。

在这种形势之下,梁惠王病急乱投医,重金招贤纳士,谦卑求才。邹衍、淳于髡、孟子等人都来到大梁。孟子向梁惠王诉说行仁政、保民而王等思想,然而跟惠王话不投机。

一年后,梁惠王就去世了。魏国从此一蹶不振,苟延残喘,等待着被秦国蚕食吞并的命运。

举报 分享 2022-02-20 07:38:09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