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司马懿还撤军?因他懂卸磨杀驴的道理

空城计,讲述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时,因马谡不听王平意见,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兵锋正盛的司马懿,率15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下三城之后直逼蜀军后方。

这便是民间最有名的一段故事“空城计”的由来,但这个典故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无记载,乃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后人也是根据这一典故,编排出了一段京剧节目《空城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躁琴。”当司马懿率军而至时,镇定自如的诸葛亮却当着城下十五万敌军,若无其事地弹奏起来。

当时,作为蜀汉北伐的主心骨诸葛亮,把大军都派出去征战,身边只有老弱残兵计两千五百名。眼看司马懿率大军前来,在此危难关头,诸葛亮焚香弹琴于城楼之上,于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

这时,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似乎看出了诸葛亮是在故弄玄虚,想发兵攻城,活捉诸葛亮,但却受到了司马懿的呵斥。次子司马昭不解,便问其父司马懿何故退兵?司马懿答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这一段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看似是诸葛亮用计骗过司马懿,全身而退,若细细品之的话,实则是司马懿早已识破了诸葛亮的把戏,但因为顾忌远在沙场之外的魏国朝堂,所以才做出了撤军的决定。

高手过招,往往是无招胜有招。作为统帅大军、抵御诸葛亮北伐的魏国大都督,司马懿能从一个不起眼的“文学掾”,一步一步爬到大都督的位置,必有其过人之处。要知道,司马懿可是三国最大的赢家,他之所以会放诸葛亮一马,是因为他懂得取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别看司马懿是威风凛凛的魏国大都督,但此时的他也只是曹魏的一颗棋子而已,如果他真的在当时活捉了诸葛亮,灭掉了蜀国后主刘禅的主心骨诸葛亮,那么距离他自己倒霉也不远了。

这是为何?只因在魏国的朝堂之上,还有虎视眈眈的曹氏皇亲,他们可是时时刻刻在提防着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的司马懿,怎能不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所以,司马懿怕,他怕除掉了蜀国最厉害的人物诸葛亮后,魏明帝曹睿会给他来一手“卸磨杀驴”的伎俩。倒不是说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有前车之鉴,聪明伶俐的司马懿不得不防。

而诸葛亮自然也知道司马懿的处境,因此他才敢铤而走险,令一座小城不设防,自己则悠哉悠哉、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在城门楼上弹琴吟唱。他是想用琴声向司马懿传递一个信息,若没有我,你早晚也会成为案板上的鲶鱼,任人宰割。

正是读懂了诸葛亮的弦外之音,再加上又理解自己的处境,因此,司马懿才不顾左右的进言,下令大军撤退。而这,也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磨”还没推完,魏明帝曹叡又岂能杀“驴”呢?

举报 分享 2022-02-20 09:26:09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