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不帮忙反而趁火打劫,为何?原因就2个字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与国家之间并无友谊可言,有的只有两个字:利益。
蜀汉与东吴的结盟,并非是孙刘两家感情有多好,而只是因为曹魏强,而吴蜀弱,两弱唯有联合,才能对抗北方的强国曹魏。事实上,吴蜀的联盟多次出现过破裂,先是公元211年,孙权之妹孙夫人趁刘备伐蜀,想要私自带刘备的儿子刘禅回吴,目的是挟为人质,但好在刘禅最终被张飞、赵云救回。
后又在公元215年,孙权讨要荆州未果,愤怒之余发兵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刘备亦提兵5万要与孙权拼命。不过这个时候曹操出兵汉中,刘备情急之下,放弃与吴军的交战,选择与东吴平分荆州。
然而,这一联盟依然没有太长时间。公元219年末,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发兵袭取荆州全境,并斩杀关羽。荆州的全部丢失,让刘备决定放弃与东吴的联盟,在称帝的第二年,即发兵与东吴交战,只可惜这次战役蜀汉大败,损失兵力数万,孙刘联盟彻底决裂。
不过,前面说过,吴蜀联盟的前提是曹魏依然存在,所以,这个时候无论是刘备本人还是胜利者孙权,都渴望重新恢复联盟,因为东吴担心蜀、魏合兵来攻(刘备伐吴时,曹魏谋士刘晔就建议魏军趁机灭吴,但未获曹丕同意),而蜀汉同样担心与东吴为敌,蜀汉将陷入东、北来两面对敌的窘境。因此,诸葛亮主政后,重新恢复了与东吴的联盟,并约定平分魏国疆土,这才算彻底稳固了吴蜀联盟。
那么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明知唇亡齿寒,为何还要趁机伐蜀呢?
其实,蜀汉危机时,曾向东吴求救,而东吴也的确采取了紧急措施,一是由大将丁奉统兵进攻魏国的寿春,希望达到牵制作用,逼迫曹魏退兵;二是由孙异统兵西进入蜀,救援蜀汉。东吴对于蜀汉的救援,除了出于对联盟协议的遵守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希望曹魏得到益州,因为益州地处荆州、扬州上游,一旦曹魏得到这块区域,将会对东吴形成西、北两面钳形包围态势。
所以,与其说救蜀汉,不如说最终还是为了救自己。但可惜,蜀汉并未支持太久,就宣告投降。这个时候东吴的也并未撤兵,而是继续发兵西进,而巴东的永安城,名义上依然打的是蜀汉的旗号,由罗宪驻守。吴兵的到来,让罗宪非常生气,大喊道“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与吴兵交战,击溃了对方。
东吴这么做其实无可厚非。
毕竟蜀汉已经倾覆,东吴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必然会趁曹魏尚未占据蜀汉全境时,先行占据永安等东线城池,为将来抵抗曹魏建立第一道防线。就在蜀汉灭亡后的第二年,益州发生钟会之乱,曹魏在益州的统治再次出现了真空,于是东吴再次派出步协、陆抗西征,但又被罗宪击败。
这个时候东吴的西征,已经算不上是对蜀汉的趁火打劫了,因为蜀汉早已灭亡,东吴出兵完全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希望能够将益州之地纳入东吴管辖,这样可以实现当年周瑜提出的占据荆、益,与曹魏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
所以,东吴救援也好,趁火打劫也罢,他们西进伐蜀的原因,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两个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