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担心朱棣造反,给孙子留下了一良将,可惜朱允炆不会用
朱元璋坐稳皇帝后,他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在了各地,让他们去镇守大明边疆,监察御史陈怀义站出来反对,说晋朝的八王之乱,汉朝的七王之乱等,都是因分封藩王而引起的内乱,所以他建议朱元璋吸取前朝的教训,不要分封藩王,陈怀义的话激怒了朱元璋,他让人将陈怀义摔死了。
朱元璋不信任大臣,他称帝后,杀掉了很多功臣,但他很信任自己的亲人,他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会造反,夺老朱家的江山。晚年的时候,朱元璋还对朱允炆说:“我已经安排你的几个叔叔替你镇守边疆,你可以安心做一个太平天子了。”但朱允炆比朱元璋要清醒得多,他问朱元璋:“外敌有叔叔们对付,如果叔叔们造反,该由谁来对付呢?”这让朱元璋陷入了沉默。
朱元璋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造自己的反,他们也没胆量造自己的反,但是朱元璋意识到,他们可能会造自己孙子朱允炆的反。自己活着的时候,他的儿子朱棣,就很不尊重储君朱允炆,在朱允炆面前十分放肆,他去世后,保不齐朱棣等藩王,就会起兵造反,争夺朱允炆的皇位。
朱元璋是个残忍嗜杀之人,他可以杀掉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也可以杀掉功高盖主的开国元勋,但虎毒不食子,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是怎么也下不了手的,即便他们对朱允炆有威胁,朱元璋也不忍心杀掉他们,所以朱元璋临死前,给孙子留下一名将,让他替朱允炆防备朱棣等藩王。
朱元璋留下的这位名将,就是耿炳文。
朱元璋手下有很多名将,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汤和、沫英、蓝玉等,耿炳文与他们相比,要逊色不少,但朱元璋得到天下后,不信任手下将领,除了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很早病逝之外,蓝玉等将领,又被朱元璋给杀掉了,这让朱元璋能留给孙子的将领很少。
朱元璋之所以杀掉蓝玉等将领,是因为他们不但功高盖主,还张扬跋扈,威胁皇权。同时,蓝玉等人,还是手握重兵、能征善战的猛将,只要他们造反,就有可能夺取老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为了以绝后患,选择将他们杀掉。朱元璋不担心耿炳文。首先,耿炳文的功勋、威望远比不上蓝玉等名将,他威胁不到皇权。其次,耿炳文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要想夺取天下,就要进攻,只防守不进攻,是夺不了天下的,所以朱元璋很放心耿炳文,将他留给了朱允炆。
建文帝即位之后,由于天下的藩王实力太过强大,让他感到隐隐不安,所以他效仿汉景帝等皇帝,开始削藩。建文帝的削藩非常绝情,多位藩王被他剥夺了封地和爵位,贬为庶民,并软禁了起来。这种将藩王弄着一无所有的削藩政策,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他选择了起兵造反。
朱棣造反之后,建文帝重用老将耿炳文,给了他13万大军,号称30万,去攻打朱棣。燕王朱棣,由于肩负着北方防御蒙古的重任,所以他手下,大约有10万兵力,两人兵力相差不大。
虽然耿炳文的兵马要略多于朱棣,但耿炳文的13万兵马,是临时凑并起来的,他们和耿炳文是“将不熟兵,兵不熟将”,战斗力一般,朱棣的十万大军,是他的亲兵,这些将士,经常跟随朱棣北上征讨蒙古,不但对朱棣忠心耿耿,而且还以骑兵为主,个个身经百战,战斗力很强。
耿炳文兵马的战斗力比不上朱棣。同时,耿炳文自身的谋略,也比不上朱棣,朱棣是当时大明最能征善战的猛将,即便是精锐的蒙古骑兵,也多次惨败于朱棣之手,让不擅长进攻的耿炳文,去征讨谋略出众,很会打仗的朱棣,结局可想而知,他最后惨败给了朱棣,被迫撤回到城中。
耿炳文退守到城内之后,就开始了防御战。进攻是朱棣的强项,防守是耿炳文的强项,退守到城中防守的耿炳文,朱棣奈何不了他,朱棣亲率大军去攻打耿炳文镇守的城池,数月苦攻不下。
起兵造反,是诛九族的重罪,士兵本身就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如果叛军长时间难以取胜,很容易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情况,会沉重打击起义军的士气,让他们军心不稳,开始崩溃,那时候,他们离败亡就不远了。如果让耿炳文防守下去,朱棣离败亡就不远了。
可惜,建文帝不会用耿炳文。耿炳文兵败之后,他没有让耿炳文死守城池,将功抵罪,而是将他撤换了,改用李景隆为将,让李景隆率50万大军攻打朱棣,这也导致建文帝输掉了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