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乌巢的大将淳于琼,不仅来头不小,结局也与众不同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乌巢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许攸、淳于琼和袁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许攸离开袁绍大营投降曹操,曹操喜出望外,连鞋子够顾不上穿便出营迎接。许攸问曹操军中的粮草供应情况,曹操不断改口,一会是一年,一会是半年,一会又改成了三个月,最后又说是一个月。许攸告诉曹操,曹操写给荀彧的密信已被自己截获。这时,曹操才不得不告知实情,并请求许攸为自己出谋划策。

许攸告诉曹操,袁绍大军的军粮辎重都集中在乌巢。乌巢守将淳于琼好酒贪杯,疏于防范,建议曹操率部火烧乌巢粮草,令袁绍大军不战而乱。曹操大喜,第二天便选拔了五千步骑,打算亲自率部前往乌巢。

此时,大将张辽公开表示反对。张辽认为,许攸之语不可轻信。但曹操却胸有成竹,命荀攸、贾诩和曹洪镇守营寨,同时令夏侯惇兄弟及曹仁、李典等人在营寨设伏,以备不测。同时,曹操率领张辽、许褚、徐晃等人及五千兵马,打着袁绍军队的旗号,在黄昏时分向乌巢进发。

曹操突破袁军重重防线来到乌巢后,立即下令火烧乌巢。此时,乌巢主将淳于琼正醉卧帐中,得知曹军偷袭,慌忙应战,结果被曹军活捉。曹操下令将其割去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袁绍军营。至此,乌巢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结束,而淳于琼也在返回袁绍军中后被斩首示众。

与小说中淳于琼的一触即溃相比,历史上的淳于琼在此战中的表现并不窝囊。《三国志?武帝纪》载,虽然曹军的突然出现令淳于琼出现了短暂的惊慌,但他很快便稳定了自己的情绪,亲自出营查看敌情。当发现曹军人数不多时,立即组织兵力向曹军发动反击。这一招也令曹操的攻势受到遏制,战局一度陷入胶着。此时,袁绍也得知乌巢遭袭的消息,派出援军进行支援,曹操陷入了遭两面夹击的险境。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在面临险境的情况下获得胜利呢?当时尚在袁绍军中的大将张郃说了一句话,道出了关键原因。据《三国志?张郃传》载,得知乌巢遇袭后,张郃对袁绍表示:“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由此可见,当时曹操所率领的这五千人马是曹军的精锐,很可能是曹军当中的王牌——虎豹骑。尽管淳于琼的兵力是曹军的一倍,但却并非袁绍大军的精锐部队。因此,张郃才会断言淳于琼必败。

说到淳于琼这位乌巢守将,其实也并非无名小辈。早在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京城洛阳组建了一支精锐,名曰“西园军”,并在军中设置了八个校尉,俗称“西园八校尉”。当时的袁绍中军校尉,曹操担任典军校尉,而淳于琼则是右校尉,由此可见淳于琼的地位,其资历足以与袁绍和曹操相提并论。

说到淳于琼的最终结局,史料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载,乌巢之战结束时,淳于琼被俘。曹操不想杀掉这位昔日的同僚,只是割掉了他的鼻子,准备将其释放。但在许攸的一再坚持下,最终曹操下令将淳于琼斩首示众。而在《三国志?乐进传》中的记载则另有不同。该传称:“(乐进)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从这段记载来看,淳于琼似乎又是在交战中阵亡。如果前者的记载属实的话,那么曹操对待这位昔日的同僚下手也真够狠的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举报 分享 2022-02-09 10:12:4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