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诸侯们心中的“民”,和今天的“民”有什么区别?
这个话题我们还是从《东周列国志》来看,最先提及“民”的,是周宣王败军于犬戎,撤退到太原之时,在太原“料民”。什么是“料民”呢,就是查户口,就是统计人口,目的是要在这里征兵,然后对犬戎发动报复战争。
那时代的“民”,跟后世之“民”是有不同的。后世之“民”,就是天下之人,皆为民众。周宣王时代的“民”,地位似乎要更低得多。《东周列国志》中有:“那时城中百姓,无不遵依,止有乡民,尚未通晓。”因宫中发现妖婴,周宣王颁布命令,若是民间有收养者,将会全家抄斩。结果真正的“民”们却没有接收到命令。
“城中百姓”和“乡民”之说,明显就区隔开了贵族与一般民众。所谓“城中”之人,皆为贵族或是服务于贵族子弟的人,这些人更接近天子王臣,不算是一般之民。而生活在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乡野之地的人,才算是“民”。只是这些“民”,还是“乡民”,还不能很快接触到上层贵族们的命令。
大多数天子王臣,尤其是那些还有复兴之望的君主,多半还是对“民”有所爱护。周宣王晚年之时有所昏聩,但对“民”还是较为善待的,出外打猎的时候也有诸如“一不许践踏禾稼,二不许焚毁树木,三不许侵扰民居”的政策。
后来的周幽王,因为废嫡立庶,又搞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事,便是惹得“万民皆怨”,诸侯们多认为是周天子“孤立之势”也。其后镐京城破,平王即位,在都城中首要想到的也是“出安民榜”,“民”之重已是在天子诸侯中形成共识。
周平王与群臣商议,诸人更多提及的也是“便民之政”“劳民伤财”“节用爱民”之借口。天子诸侯们最怕的事情,就是“天有二日,民有二君”,这种情况如何发生的话,往往这个国家的国运也就是到头了。一般天子诸侯们,往往就会重视“民”之事,举凡重大事情就要出榜安民,若是得不到“民众”支持的,最后多半结局不好。如“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州吁后来就被卫国人给推翻了。
那些爱“民”之人,往往受“民”之重视。管仲为齐桓公出谋划策的时候,就反复提及“民”,说到了很多“先爱民”“民相亲”等爱民之道。还有晋献公的儿子申生,虽然有人污蔑申生谋反,晋献公也说的是“申生仁于民,岂反不仁父乎”。至于那些发动内乱的,也经常就以“民贼”“黩武殃民”之说,来挑拨内乱。
天子诸侯们有时候重视“民”,但有时候又不重视“民”,攻破了城的会有“尽屠其民”,上层建筑很多时候还有会说“民”为“愚民”的,这即是从本质上就看不起“民”,阶层之间的意识还是很明显的。可是天子诸侯们真的要用到“民”的时候,又往往不会心软了,周宣王会“料民”,其他君王诸侯也是会“立法教民”,会“铸《刑书》以威民”。
为“民”之用,在天子诸侯眼中,其实就只是用,而无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