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公元14世纪中叶,我国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他们提出“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口号。使烜赫一时的元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法维持其腐朽的统治。

这时候豪杰并起,各自所在割据,称名号者数不胜数,天下大乱。有的农民起义军划地为王;有的地主豪强组织武装割据一方;有的元朝将领心怀二志,不服皇帝的号令。

当时百姓增恨元朝的腐朽统治,也憎恨那些野心家和元朝内部格局势力,所造成的连年战乱,迫切要求统一。

朱元璋曾给地主放过牛羊,要过饭,当过和尚。红巾军起义时,为了填饱肚子投入郭子兴的起义军中,因其在战争中表现得有勇有谋,被郭子兴赏识,还将有政治头脑的义女马大脚嫁给他为妻。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管了这支武装力量。就在北方红巾军与元朝主力部队苦苦鏖战时,朱元璋集团已占有集庆(今南京)皖南、皖北、南、苏、浙东等大片地区。

然,此时的朱元璋处境仍然危机四伏,西有陈友谅,其不仅拥有湖广一带,且实力强于他。东有张士诚,其拥有江浙等地,财力超他。南边还有墙头草的方国珍占有福建等地。

1357年,朱元璋打下徽州(今安徽)后,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集蓄力量。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一点一点地统一了南方。

1368年,攻占北京,推翻元王朝,建立大明王朝。然,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在夺取权力斗争的过程中,其主要矛盾是共同的敌人。此时,其集团内部是团结一致,共同杀敌。

可是,一旦夺取政权,其矛盾就由集团外转向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各成员之间为了一己私利,必然会为了分配胜利成果而暴发斗争。

朱元璋杀戮功臣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产物。

朱元璋杀戮功臣

1375年,朱元璋对德兴侯廖永忠的诛杀,拉开了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序幕。

1380年,胡惟庸被杀。从此,朱元璋便利用胡案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开始了对所有被他认为对明王朝有威胁的文臣武将、开国功臣,皆被各种罗织的罪状,再加以胡党罪名处死。

随着朱元璋剪除异己,镇压反对派的需要,又罗织出通倭寇、北元等叛逆罪,对首要功臣又进行了一次次大屠杀。

李善长:1354年投靠朱元璋,他提出“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的保护地主阶级的政策,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常留守后方,调度军粮。是洪武初封的第一功臣,任左丞相,封韩国公。

然,没多久,这个开国功臣被牵进胡党案,全家及妻弟侄子等70余口,全部被诛杀。胡案10年间,就牵连20余公侯大将文臣,坐珠达三万余人。

篮玉:开平王常遇春妻弟。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因其骁勇善战,曾多次率兵打败元朝残余力量,1387年就任大将军。洪武初封凉国公。蓝玉案更是连坐者达1万5千余人。

不仅如此,朱元璋在戮杀文臣武将的同时,连自己的亲戚好友也不放过。亲侄朱文正,早年随朱元璋起义,且屡立奇功,官至大都督。终逃不过被杀的结果。

朱文忠:19岁为将,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破张士诚,攻开平,屡次重创元军,封曹国公。就因为劝了朱元璋几句少杀点功臣被毒死。

徐达:朱元璋少时玩伴,元末随朱起义,智勇双全,为朱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开国功臣封魏国公。1385年,生背疽,吃过朱元璋赐燕鹅后病死。

到1394年,四案又加诛杀宋国公冯胜等,到朱元璋临死来,功臣名将一个不留全部被剿杀干净。

朱元璋杀功臣之多史无前例,手段极其残酷。史学界有人这样论杰: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因此,朱元璋采取屠杀的手段来解除皇权专制的障碍。《朱元璋》

问题来了,朱元璋如此屠杀功臣,如果有人造反能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到底几何。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的勤政,在历届帝王中算是非常著名的。他曾在8天之内批阅了1660份奏折,处理政事3291件。也就是说,一刻不停地工作,每天要工作14、5个小时。

朱元璋还经常带着太子朱标深入乡村,去看农民的茅草屋,体验农民的生活。一次在南京郊区体察民情,视察中朱元璋告诫一人子朱标:

农民四季劳苦,粗衣恶食,国家之钱全靠他们供给。你要记住君主的责任,不可陷他们于饥寒,否则于心何忍。《明太祖实录》

一、重法

朱元璋,是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寒微起家,经历了从贫苦农民,到农民起义领袖,终蜕变成封建帝王的过程。他清醒地认识到元政懈怠,豪杰并起,都是因为没有严格修法明军政。

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好法律武器,为了他的皇权专制更好的服务。他非常重视封建法制的建设和实践。

1、法贵简当

朱元璋立法有两个原则即“简”、“当”。

“简”就是说头绪少,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也就是说,人人看得懂,老百姓记得住的法律条文。

“当”就是务实求中,不可偏轻偏重,以防止官吏在执法过程中妄生律义,钻法律的空子,玩弄律条以害民。

正是这种基于“简当”,务为适中,使《明律》简约,条理清晰,便于没有文化的田野乡天提供了学法的便利,杜绝了奸吏在执法过程中残害百姓,对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刑用重典

朱朱元璋在亲历元末农民起义后,体会到了刑法松驰的危害性,意识到建纲立纪的重要性。

当时的明朝初建,社会形势还存在着元朝残余势力在暗中对抗,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农民因土地和赋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强烈不满。

为了防范这些矛盾的激化,朱元璋采用“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在重典思想的指导下,《大明律》恢复使用凌迟、大辟、枭首、刺字、阉割等酷刑。

形成了死刑过严,科罪加重和连坐范围扩大。

二、重礼

元朝虽然也吸取了汉文化的礼,终因不了解汉民族,也就缺乏了对汉文化“礼”的理解,也导致了在执行中对礼的欠缺。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首先恢复了汉人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礼”。有机地将儒家礼术,揉入法家刑罚。

1、礼刑并用,依礼定刑

朱元璋总结了秦汉隋唐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使用刑罚,虽能保证一时的社会稳定,却也必然加剧被压迫者的反抗。

因此,他推行礼法并用的思想,将礼的预防犯罪与法的镇压犯罪有机统一在一起,从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首先,他提出将“八礼图”与“二刑图”并列直于篇首,充分体现依礼制法,以礼入法的原则。以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和法的强制力量结合震慑。

其次,他提出依礼以曲法申情。也就是说根据礼法并用的思想断案定罪的“仁政”,但是,当礼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时,便以严厉的酷刑来加强制其作用。

2、重视文官,文武互制

朱元璋建国之初,文人儒士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采取了重文轻武,大力发展文官集团。朱元璋曾说:

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起,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朱元璋》

因此,他通过举荐、学校和科举选拔大批高素质的文官。军事作战上也由文官作为总督巡抚,指挥各级武官。使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由文官主持。使文官牵制武将,以便文臣武将们,共同服务于皇帝的最高权威。

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及战略部署

1366年,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兼并了他控制的地盘和军事武装力量,加上朱元璋多年的耕战政策的经济和累,使朱元璋的军队成长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但是,当时的形势依然是盘踞在江东的张士诚仍然实力强大。元朝军虽然遭到了红巾军的严重打击,却也还是“以铁骑劲兵,据有齐鲁”的王保保部存在,其威胁巨大。

另外,南方的方国珍、陈友定,四川的明玉珍等,这此势力也都还存在。

此时,朱元璋为了彻底推翻元王朝政权,消灭俱有侧翼威胁的张士诚。他采取把敌人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略方针,制定两通军令,对安丰、高邮两战役进行部署。

高邮背靠高宝湖,有重湖之险。也是张士诚江防重镇泰州的重要据点,军事上不能轻易放弃。并且,盐败出身张士诚的称王就是在高邮,所以张士诚一直把高邮视为他的发祥地。

元军也曾受到过元军围攻,就在张士诚集团将被元军消灭时,元军发生了内乱,他才又占据三吴,甲士数十万成了气候。但身边的人大多仍是泰州、高邮人。

此时,如果朱元璋拿下高邮的话,那对张士诚集团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朱元璋基于客观分析,判断“这厮每(们)好歹先救高邮。”

当时固守高邮的张军不满5千人,守淮安的兵力也只有6千。于是,朱元璋专门针对张士诚当时状况制定了《高邮令》。并部署兵力二万,以超过敌人三倍的优势兵力,命徐达进攻高邮。

不出所料,张士诚果然一也派兵袭击宜兴,欲在牵制朱元璋的军事力量。一边命徐义从海路支援高邮,终因徐义畏战不敢前行。整个战役反用了17天,高邮被徐达攻克。

紧接着,朱元璋又部署大军进取淮安,顺路将不敢援战的徐义军给灭了。淮安投降。从此张士诚只能退缩江南一隅,再不能与朱元璋争高低了。

安丰是淮河上游的重镇,是北方元军在淮河的最后据点,占了安丰就可以挡住元军南来之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朱元璋判断:

攻打安丰,敌人一定加强援兵。元将王保保此时与李思齐、张良弼为争夺指挥权,在相互内斗。

如此,一个“攻城打援”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拿下安丰的《安丰令》产生。

守备安丰的元军,是庐州逃去的败军,军心比较涣散。竹二的援兵虽然有马8百匹,步兵9千,万余人,但山高路远的赶路,一时半会的还没能与安丰守军会合。

朱元璋了解这一状况,便派兵阻扰竹二援军,使其推迟行程。又命徐达率三万余人的马步舟师,进攻安丰。攻下安丰后,竹二的援军才赶到,朱元璋军又乘势将其击败。

朱元璋的这种先见之明,是基于他对地理形式,敌我兵力,敌人内部关系及政治特点等主观、客观因素加以理性分析,抓住要害的结果。

从而可以看出,朱元璋这种巧妙调动敌人,引敌就我的谋算,堪称天才军事家。

总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朱元璋不仅打仗有战略治国有方针。在屠杀功臣时亦是同样如此。

首先,朱元璋以儒家的礼“仁政”做外衣,其内仍是“刑用重典”,令其文臣文武闻之丧胆不敢造反。

2、“重文轻武”,用文官制约武将兵权。没有兵权的武将无法造反。

3、在屠杀功臣时,朱元璋仍采用的是《高邮令》、《安丰令》的战略战术,以多围少,各个击破。

如此,朱元璋用了10余年,一个一个地剪除所有的功臣,解除了功臣造反的后患。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双面性。

朱元璋屠杀功臣虽然解除了功臣造反,可是,当他儿子朱棣造他孙子朱允文的反时,朱允文才发现,自己已经无将可用了,名将已经被他爷爷杀光了。

总而言之,朱元璋可以从一个乞丐蜕变成一国之君,一个白手起家的贫民能够得到江山,这本身就是震慑力,谁敢和他斗争?大家不过都还心存侥幸贪恋富贵而已。

举报 分享 2022-02-07 10:27:13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