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神机妙算,五虎上将勇冠三军,为何却打不过曹家叔侄五人?
在演义小说里,蜀汉五虎上将基本是无敌的,无论是曹魏五子良将,还是江表十二虎臣,没有一人能在单挑中打赢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诸葛亮神机妙算,五虎上将勇冠三军,但刘备集团却是三国三巨头最弱的一个,这就不能不让人莫名惊诧了。
演义小说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从正史中找答案的——《三国演义》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自然是以《三国志》为蓝本的,可以进行一些艺术夸张,但却不能违背真实的历史,我们翻翻《三国志》和《后汉书》,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蜀汉五虎上将虽然英勇,但是对战曹家五叔侄,却是一场都没赢,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但也不能不令人唏嘘:原来古代战争中,大将单挑的能力和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复盘蜀汉五虎上将与曹家五叔侄的三次战役,然后探究一下五虎上将战败的深层次原因。
为了便于读者诸君考量,咱们还是先介绍一下双方阵容:《三国志·卷三十六》记载的蜀汉五虎上将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三国志·卷九》记载从曹家五叔侄,是曹操的堂弟曹仁、曹洪、曹纯,曹操的族子(本家侄子)曹休、曹真,曹家五叔侄都跟蜀汉五虎上将打过交道,关羽、张飞、黄忠还跟他们当过一段时间战友。
关羽张飞曾跟随刘备依附曹操,其中张飞在建安三年就被曹操(用刘协的名义)封为中郎将,关羽于建安五年被擒投降后受封偏将军、汉寿亭侯,黄忠在荆州,也曾投降曹操:“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
关羽如何被擒,黄忠为何投降,这些咱们通通不管,因为在那些时候曹家五叔侄和五虎上将,并不都是统兵将帅,群殴乱战,看不出个人本事。
赤壁之战的时候,黄忠黄汉升是在曹操阵营的,自然跟曹家五叔侄是战友而跟关羽张飞赵云是敌人。黄忠投奔刘备之后,主要战绩是在入川作战时先登陷阵和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从未与曹家五叔侄交手,他只当过曹家部将,却不曾打赢任何一个曹家将军。
黄忠没打赢是因为不曾打,而五虎上将其余四位,却跟曹家五叔侄真刀真枪地干过三场,结果五虎上将都输了。
按照时间顺序,五虎上将与曹家五叔侄的第一次对撞,是在赤壁之战前打当阳长坂之战:不管怎么说,刘备集团都是溃败,曹操大军都是追击,于是保护刘备家小的赵云赵子龙,就跟曹纯曹子和发生了激烈碰撞:“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先主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当阳长坂之战,年仅十八岁的曹纯带着虎豹骑纵横驰骋,一路杀人越货,赵云也不能保护刘备所有的家小——他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曹纯抢走了刘备的两个女儿,要说赵云在此战中胜出,恐怕是不够客观公正的。
刘关张赵四人兵力不足一万,在虎豹骑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能够逃出生天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赵云虽然勇悍,但也不可能一人单挑千军万马,这就是赵云输给曹纯的主要原因:“有本事咱俩一对一单挑,谁赢了谁就带走玄德公的全部家当!但你曹纯不讲武德,居然带着一大票重甲骑兵群殴!”
赵云输给曹纯并不磕碜,因为双方综合实力在那儿摆着呢,赵云能跑出去,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能像赵云那样万马军中抱着孩子突围的,还真没有第二人,张飞不能,关羽也不能,刘备“数失妻子”,就是因为兵力相差悬殊。
建安十三年,赵云在当阳长坂之战中从虎豹骑中逃生,十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三年,五虎上将中的两位,又跟曹家五叔侄中的三位碰上了,这回逃跑的是猛张飞和锦马超。
建安二十三年,张飞马超联军向下辨攻击前进,曹操派出了堂弟曹洪前去迎战,为了保险起见,曹操还让族子曹休以骑都尉的身份担任前敌参谋长,曹休也没有辜负叔叔的厚望,一眼就识破了张飞的计谋:“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古文中的“走”就是今天的“跑”,张飞跑掉了,马超也不甘人后,他跟着开溜,而张马二人的部将任夔和吴兰,可就没那么好命了:“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曹家五叔侄中的后起之秀曹真曹子丹(写到曹真,总是让人想起甄子丹)也参加了对马超张飞的战斗,而且也打赢了:“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
州郡为“别驾”,军中为“别将”,也就是方面军司令,曹真击败的,应该是级别不低的蜀汉将领,而且极有可能就是张飞马超中的一位。
曹家爷仨打刘备集团两员悍将,最后以全胜告终,这也不能说明张飞马超不行,而是曹家实力太强:有源源不断的粮秣兵源补给,又有地方豪强的支持,而张飞马超劳师远征客场作战,只能出奇计以求速战速决,战略意图被识破之后,就只能含恨而走了。
蜀汉五虎上将以关羽为首,曹家五叔侄以曹仁为首,但曹仁并非曹营首将——夏侯惇才是曹操之下的第一武将,五子良将跟诸曹夏侯都差着一个档次。
曹仁和关羽的对决,是一场持久战。关羽的战略目标是拿下樊城,曹仁的任务是守住樊城,两位老大就在樊城内外较上了劲:“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樊城应该是夯土城墙,所以高度才以多少板计算:夯土筑城,就是按墙的宽窄要求在两边立板,然后向两板之间填潮湿泥土,夯实后去板成墙,城墙上就留下了模板的印痕——这在史书中被称作版筑,商王武丁时期的名相傅说,原先就是筑墙的力工。
曹仁就是靠可能被洪水冲毁的夯土城墙,挡住了关羽的猛烈进攻,并且熬到了徐晃援军到来:“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难怪唯才是举的曹操也对诸曹夏侯高看一眼而不肯授予五子良将全权:兄弟子侄是替自己家干活,五子良将是给老板打工,心态就是不一样——这要换成张辽徐晃,可能早就被他们的老朋友关羽劝降了。
襄樊战役结束,获胜者无疑是曹仁曹子孝,这同样不是关羽浪得虚名,而是两人战争持久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曹仁被围,于禁七军三万人马被歼灭,曹操马上调遣张辽徐晃驰援,曹老板不缺人不差钱,丢了三万派四万,不达目的不罢休,而关羽在襄樊旷日持久,没有得到刘备一兵一将一粒粮一把草的支援,负责后勤补给的“国舅”糜芳,干脆投降了东吴,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关羽,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也得大败亏输。
赵云与曹纯、关羽和曹仁,这两次战斗的结果,读者诸君自有公论,马超张飞联手也没打赢曹洪曹休曹真,这却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至于黄忠曾经投降曹操,这件事不提也罢,因为咱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蜀汉五虎上将跟曹家五叔侄打架,为什么总是屡战屡败?
演义小说的大将单挑精彩激烈,而且总是五虎上将大杀四方曹营诸将望风而逃,但是小说很精彩,历史很残酷,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有关羽黄忠投降,张飞赵云马超被打跑这样令人难以接受和相信的记载。
其实读者诸君大可不必为五虎上将惋惜和难受,因为他们虽然打输了,但都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勇猛顽强和足智多谋,而是刘备集团综合实力远逊曹操阵营——任何时期的战争,打的都是综合实力,要是仅凭大将单挑定胜负,军阀们就不用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只需培养几个武林高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