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辈子最大败笔,培养4个错误的人,亲自葬送蜀汉江山

看过风云雄霸天下的朋友,相信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成也风云,败也风云”,其实,这话放到三国时期的刘备身上也是非常适用。众所周知,刘备在早期,四处吃败仗,被袁绍欺压,被曹操软禁,甚至是遭到了公孙瓒的冷眼,以及刘表的猜疑,总之他刘备在前半辈子是过得非常的恼火。

还好,在公元207年末,刘备终于发现自己智商,谋略的不足,终于决定要请出大神诸葛亮。想让孔明先生下山帮助他,完全匡扶汉室的梦想。在孔明先生下山帮忙之后,刘备迅速占领荆州4郡,最后还在6年之内拿下成都,在11年之内夺取汉中,打败曹操,占据三分天下。可以说,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诸葛亮帮助刘备完成匡扶汉室天下的过程之中,诸葛亮也犯了不少错!诸葛亮一生虽然竭尽全力,为刘备匡扶汉室的最终目标而奋斗,但是他却培养了4个不该培养的人,培养了他们4个人,也就暗暗为蜀汉的灭亡种下了种子…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一个典故。《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有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段记载乃是刘备在临死之前,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否则可能会坏了他蜀中的大事。然而,孔明却不以为然,在北伐之时,重用马谡,让其镇守街亭,然而街亭很快被曹魏名将张郃,给端掉了。培养并重用马谡,乃是诸葛亮的第一个错误。

马谡,也是诸葛亮第一个不该培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失街亭。诸葛亮必须要负主要责任,因为在刘备临死之前再三强调,不能大用马谡,然而诸葛亮却不听取刘备的劝告,最终导致街亭丢失。倘若,当时换成魏延、吴懿,或者是王平担任主将,就完全可以保住街亭10日之内不会被攻陷。

然而,马谡这个没有打过仗的半桶水,竟然违背诸葛亮的军令,上山扎营,最终街亭不攻自破!街亭的失守,除了马谡无能之外,那么就是诸葛亮的自以为是了。不把当年刘备的话放在心上,最终自食其果,饮恨无穷。

那么,除了马谡之外,诸葛亮第二个不该培养的人是谁呢?此人正是魏延的同乡,他就是董厥。或许说到这个董厥,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此人。他难道是一个无名小辈吗?其实则不然,他也是诸葛亮所培养的人。而且,董厥也是诸葛亮在世之时,非常看重的人。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之中有记载,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在这段史料记载之中呢,说的就是他诸葛亮夸赞董厥有才华,是一个值得提拔并且培养的人。由于得到诸葛亮的肯定,董厥的仕途得到飞一般的进步。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董厥凭着过人的才华,加上之前又是诸葛亮所器重的人。很快,董厥便被朝廷任命为尚书令。分管蜀汉朝廷的政务,但是董厥在位期间,他却没有做好榜样。

众所周知,蜀汉朝廷在后期,政治、军事,都有所下滑,最终被曹魏找到机会,一并灭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后主无能,宠信黄皓。然而,此时作为蜀国尚书令的董厥,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让刘禅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特别是在公元261年,董厥直接做上了辅国大将军的位置。这个位置,职高权重,对于蜀汉来说,他这个职位是非常重要的。他如果,只是混吃等死,那么蜀汉将有可能会被他人吞并。所谓辅国大将军,无非就是在君主迷失方向的时候,提供可发展的战略。在君主不理政事的时候,可以在旁提点君主,让其回归正轨。

然而,他董厥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却没有尽到一个辅国大将军的职责。完全是有负于诸葛亮当年的培养,信任。

除了马谡与董厥之外,诸葛亮还培养了3个不靠谱的人。接下来,便看一看第三位培养错误的是谁?此人不是外人,他正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咦!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便会提出疑问,因为诸葛亮去世之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刚刚8岁。如此孩童,他诸葛亮又怎么能培养呢?

的确,诸葛亮在有生之年,由于常年在外征战,确实很少教育自己的儿子。更谈不上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但是在孔明临死之前,他却专门为他的儿子写下了一篇文章。在历史上称之为,《诫子书》。

诸葛亮当年所写《诫子书》,如今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材,足见,诸葛亮所写的这篇名为《诫子书》的作品,的确是含金量非常的重。它足以育人,足以让人成才!但为何诸葛瞻他却偏离了方向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诸葛瞻,此时虽然只有8岁,但是他已经袭爵武乡侯了。而且,在蜀国他诸葛瞻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尤其是在其17岁时,迎娶了刘禅公主之后。诸葛瞻的地位更加显赫,老丈人刘禅还任命他为骑都尉。《三国志》: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这乍一看是年少成名,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其实,则不然!上文提过,诸葛瞻的爵位乃是世袭。说白了,就算你没得什么才能,也会得到这个爵位。这也是官二代的天然优势,后来,诸葛瞻的才华,在文方面不足以扶危,而在勇方面不足以拒敌。不过,这完全不影响他在蜀汉百姓心中的地位。

《三国志》: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从这段记载之中便可以看出来,当年诸葛亮要儿子,平淡做人,平静学习。在其中有一句话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就是学习是需要一个宁静、清淡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下才可能会产生出下一个卧龙,才会成就一个才人。

但是,在儿子诸葛瞻身上,他更多的光辉是父亲给他带来的。

在公元261年,诸葛瞻这个时候已经是朝廷的栋梁之材,任卫将军,同时与董厥二人共同掌管蜀国政务。但是在此之时,黄皓干政弄权,他诸葛瞻却不闻不问。任由黄皓作威作福,最终也导致了老丈人刘禅越陷越深…

总的说起来,诸葛瞻、马谡、他们都是言过其实,而董厥,更是不值一提。当时,董厥作为辅国大将军,同样和诸葛瞻一样,不敢管黄皓,此乃是最大的失策、也是他最无能的体现。倘若,诸葛亮在世,恐怕分分钟就要了黄皓的小命。

那么,第四个培养错误的人又是谁呢?其实,此人不是别人,他正是姜维。

众所周知,姜维乃是诸葛亮临死之前的兵法接班人,换句话来说,日后蜀国的军事大权,将会是姜维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兵法传给姜维呢?很简单,姜维深懂兵法,而且会把兵法用活,比起他的大师兄马谡,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

用这样一个会打仗,勇武、有头脑的人,这难道不是最佳的选择吗?那为何说,培养出姜维,乃是诸葛亮的错误呢?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众所周知,在诸葛亮临死之时,他便已经想到。今后的蜀国,要么被魏所灭,要么灭了魏。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会是必然的趋势。毕竟,自己这么聪明的人,都没有占据曹魏天下。后来之人,又怎么可能会比自己更强?从而灭了魏呢?

而培养姜维只是出于自保,更多的是仍然采取之前的战略。“联吴抗曹”,只有集两国之力,共同夹击曹魏,使曹魏土地、人口、兵力,拥有更少,再找机会,徐图二国。方有机会,一统天下。不过,对于蜀中的掌权人,还有辅国军师、将军,都要不输于先人才行。

对于上述要求,姜维可以勉强占一个。但是,蜀国却不具有像先人刘备一样,圣明的君主。这是最致命的,刘禅虽然无能,但是手下的大臣、甚至包括了诸葛瞻、董厥等,都不给刘禅极佳的治国之策。犯了错,也没有人可以拉一把。

而姜维呢?依靠诸葛亮所留下的兵法,还有神兵:诸葛亮连弩、八阵图等。对曹魏进行了多达10多次的北伐,然而,姜维仍然没有占据上风,反而被邓艾、钟会等人打得非常被动。最终,由于刘禅听信黄皓之言,成都没有做防御军事,导致成都在短时间之内就被邓艾给打破。

在诸葛亮所培养的4个人之中,姜维算是最有才的一人,但是姜维对黄皓事件也只是提出过看法。《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看看,姜维当时还是有意识要为国除害的,但姜维只是说了说。并没有利用大将军的身份,还有军权直接要了黄皓的命。

最为主要的是,姜维在位期间,连年北伐,基本上已经耗费蜀国所有的军粮,民饷。就连兵士,也都被姜维搞得疲惫不堪!在公元263年时,蜀国的兵士,早已厌倦了战事。加上后主无能,我估计很多人都无心再战了。

而姜维之所以被敌兵所杀,跟老将廖化说的那句话,是绝对分不开的。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蜀汉的廖化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选择跟随过,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他的话,基本上没有任何水分。姜维穷兵黩武,拖垮了蜀国。倘若采取正确的战略,蜀国不会第一个被灭!

举报 分享 2022-02-06 08:28:33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