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猎户是谁?他曾射杀猛虎,无惧刘备铁军,扬言要活捉赵云

鲍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虚构的一个人物,出场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其真实身份是猎户出身的武将,是东汉末年荆南桂阳太守赵范麾下的管军校尉。在《三国演义》中,鲍隆是荆南五虎之一,曾射杀双虎,威镇江南,与战友陈应合称“桂阳双壁”。

荆南五虎,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攻取荆南四郡时与刘备军交战的五个武将。荆南五虎,各有各的特点:邢道荣,荆南第一上将,有万夫不当之勇,使一把开山大斧,人称“万人敌”;杨龄,地位力压黄忠、魏延,成为韩玄手下第一勇将。每逢出战必为先锋,勇不可挡。刘贤,刘度长公子,文武兼修,为荆南著名的雅士,人称“儒将”,擅招贤纳才。陈应,桂阳猛将,善使飞叉,作战冷静,有谋略;鲍隆,射杀过双虎,威镇江南。

鲍隆,跟陈应一样,也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一回,两小段,有两句单独的台词及与陈应共同对赵范赵云两人各说了一句话,有一次用武与用文的记录。鲍隆,虽曾有射杀过两只老虎的辉煌成绩,就敢说大话,说要活捉赵云,真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桂阳外面,可谓是强者百出,各领风骚。更何况是长板坡上“七进七出”的赵子龙,更是无人能敌的强者、硬汉。因此,像鲍隆这种又鼠目寸光又自不量力还恃勇逞强的人,在赵云面前注定是要受虐的。最后,鲍隆诈降不成,反被赵云斩首示众。

在《三国演义》中,鲍隆自恃有股天生蛮力,自倚有射两虎经历,就在上司和搭档面前口出狂言,肆无忌惮,却处处透着鼠目寸光,自不量力的感觉。一句“我两个诈降在他军中,太守却引兵来搦战,我二人就阵上擒之。”就入木三分刻画出鲍隆的无知。一句“五百骑足矣。”正一语道破勾勒出鲍隆的愚昧。

在小说中,鲍隆之所以会如此自不量力,是因为如下原因。

其一,出身束缚。

在门阀政治的社会里,出身至关重要。特别到东汉末期开始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典型的门阀政治局面。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极难有出头之日。鲍隆空有射杀两虎的成绩,可猎户出身成为其最大的短板,在东汉官场很难有发展的空间。为此,鲍隆因出身低贱而束缚其在仕途进步的步伐。

其二,地域限制。

鲍隆虽是管军校尉,却不是凭战功靠名气受朝延正封的正牌校尉,而是施恩德获奖励得朝延赏赐的杂号校尉。鲍隆,这个管军校尉,更是杂号校尉中的杂号,只是桂阳郡太守赵范自已私募的校尉,从未纳入朝延的官制系列。因此,鲍隆要想在仕途有更长足的发展,就是对赵范忠诚不二,想赵范之所想,急赵范之所急,才可以跟着赵范水涨船高,步步高升。要是脱离赵范或离开桂阳郡,鲍隆连打仗吃粮的兵都不是,更何况是管军校尉,只能回到桂阳岭山乡操持老本行。

其三,机会制约。

桂阳地处南方,与南蛮之地岭南相邻,远离中原中枢,地理位置及重要性不管是在荆州地形上还是在东汉版图上,都处在非常尴尬的地位,甚至见风使舵的主,谁的实力强就倒向谁。从黄巾军起义到赤壁之战,桂阳郡先是受刘表节制,后曹操南下又归顺曹操。因而,桂阳郡次次不抵抗而使武将失去建功的机会。因此,鲍隆也错过很多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从而就次次落空飞黄腾达的时机,数十年屈居在管军校尉这一职位上,从未提拔过。

赵云攻取桂阳,对鲍隆而言,是一次机会:打赢,名声官位唾手而得,名利双收;打败,投降认怂,也属正常,司空见惯。所以,鲍隆自不量力,挑战赵云,最根本在于“利”字当头。

笔者按: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鲍隆,本是一个山野猎户,就凭借自己曾射杀过双虎的经历,就敢口出狂言,要跟赵云拼拼力量,活捉赵云。事已愿违,拼不过赵云,还要诈降,最终还是死在赵云之手。正所谓,人要有自知,而不可自大。否则会死得很难看。

举报 分享 2022-02-06 10:19:33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