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试探徐达,将他灌醉后抬上龙床,徐达如何表现躲过一劫?

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他一起打天下的34位功臣有30位没得善终,即使与他一起从小长大的发小徐达,也是过得胆战心惊。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开国功臣,与朱元璋既是同乡又是朋友,明朝建立前后没少征战四方。他骁勇善战,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而且这个人不爱财,也不近女色,做事谨慎小心,深得朝野上下敬重。

更难得的是,徐达还很“讲政治”,自从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行为举止愈发显得小心翼翼,从不敢在朱元璋面前居功自傲。

因为他也亲眼目睹了和自己在一起打天下的战友一个个离去,兔死狐悲的心理多少让他有些忌惮,他不知道朱元璋也会不会向自己开刀,生怕一个不小心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登基后,没有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生性多疑的他,最终选择对开国功臣们下毒手,其实跟他缺少杀伐果断的儿子和孙子有关系。

本来皇位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谁知他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为坚持嫡长子皇位传承制度,朱元璋选定了皇太孙朱允炆当作继位人。

可这朱允炆性格太软弱了,一副书生样,朱元璋就担心自己死后孙子镇不住一帮老臣。毕竟老朱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没有皇家血统,自己能当皇帝,别人为什么不能当?如果他死后老臣们反了,岂不是朱家的江山就此完蛋!

不行,他必须在临死之前把这些老臣们一个个解决掉,为子孙们清除障碍,永保大明江山稳固。也就是从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变得多疑暴戾,开始对一起南征北战的兄弟们下手了。

从“空印案”,再到“胡惟庸案”、“蓝玉案”,几乎明朝的开国元勋们被他戕害诛杀的所剩无几,每次株连和族杀的无辜者上万人,异常残酷血腥。

而且,自打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为了专制集权,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与相权集于一身,朝廷里再也没有哪个大臣敢不听话顺从。

确实,朱元璋通过“定点清除”,心中的忧虑总算消除了一大半,但他对剩下的几个比较信任的“铁哥儿们”也是不太放心,其中就包括他的发小徐达。

人心隔肚皮,朱元璋并不完全信任徐达,背地里曾用各种方式试探徐达的忠诚度。

徐达爱下棋,棋艺高超,也经常和朱元璋对弈,但每次都输。朱元璋知道徐达是故意输的,有次就说:“你不必顾虑,拿出真本事让我看看”。徐达只好不再让了,结果只下了一局徐达就赢了,但棋盘上却走出了“万岁”二字,让朱元璋既不失面子,又非常开心。

可见,徐达对朱元璋是毕恭毕敬的,从不敢有半点居功自傲的样子。但要说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甘愿俯首称臣,那也不见得能令朱元璋彻底相信,不然也不会有朱元璋让徐达“醉卧龙榻”的事情。

“醉卧龙榻”的情景,虽来自于民间传说,但却能够十分传神地反映这对君臣互相试探、见招拆招的精彩手腕。这是朱元璋对徐达的人生大考验,是一个决定徐达生死命运的考题。

有一日,朱元璋召徐达喝酒,席间不停地劝酒,让徐达喝醉,然后命人用被子把徐达裹起来,抬到了自己的龙榻上,令宫里的太监丫环们都出去,自己则躲在暗处看徐达酒醒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朱元璋这一招太狠了,等于是把徐达放在了刀刃上,要知道睡龙塌那是死罪,肯定会被砍头的。

如果徐达酒醒后,看见周围没人,不声不吭偷偷溜出去了,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么说明徐达平时的忠诚都是虚情假意,也可能心里一直觑觎着龙位,朱元璋一定不会留他,正好借此机会除掉徐达。

然而,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徐达酒醒第一反应竟然是吓得跳下台阶,爬在地上连声大呼:死罪!他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是保命,而他却求死。

人都说酒后吐真言,人在酒刚醒的时候,意识都是模糊的,根本不可能逢场作戏,反应都是真实的。徐达没有想着怎么脱身逃命,或者编造谎言蒙混过关,而是真真切切地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说明他对皇位是忌惮的和虔诚的。

朱元璋看到这种情景自然心里十分高兴,没有怪罪徐达,反而通过这件事,让徐达更加死心塌地的忠诚于自己。

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实在太深,徐达最终还是死在了朱元璋手里。这就又牵出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那就是“蒸鹅事件”!

据说,徐达在战场上留下的箭伤复发了,医生不让徐达吃肉,恐引起伤口恶化,但朱元璋明明知道,却故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皇上赐的御膳,徐达不能不吃,结果吃完后不久,伤口严重恶化,徐达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由此可见,尽管朱元璋未必见得徐达会谋反,但对他拥有的“谋反能力”,依然一直耿耿于怀。自古就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为了皇位,多少人剑拔弩张死于非命。对这种潜在的风险,朱元璋不除掉永远不得安心。

只可惜朱元璋没有算计到,在他死后,自己的儿子朱棣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变”,夺去了孙子朱允炆的皇位。皇室骨肉残杀,也算是对他的报应吧。

举报 分享 2022-01-29 09:44:4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