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嘴炮”第一人,偶然做了个“梦”就成了道家的集大成者
公元前6世纪,一个通晓“宇宙万物”规律的圣人诞生了,后来经过他的潜心钻研,把这个规律命名为“道”,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奥秘无穷,人当行天道之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常人要遵天道,君主亦是如此。并形成了完整的一套“宇宙观”,创立了道家。这个人姓李名耳,人送外号“老子”。
在那个争霸的时代,诸侯国都想的是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以此来完成自己的霸业,像无为而治、君轻民贵、社稷次之的主张,显然不受君王待见。
庄周梦蝶
老子之后,道家又出了一位集大成的“大哲”,此人名叫庄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人送外号“庄子”。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衣钵,真正把道家变成一个学派,和老子一同成为道家的“始祖”。庄子的“内圣外王”更是成为儒家的一大思想主张。
传说庄周做了个美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梦中自由自在,快乐飞翔。在庄子醒后,竟然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于是他迷惘了。“庄周梦蝶”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却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庄周和蝴蝶原来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齐物论》。
读懂了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也就读懂了庄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逍遥自由,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来生活,把人的思想从“礼教”中解放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而要消灭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做到凡事“无差别”,客观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人为的产物,因而也可以在主观上加以齐一。
因此庄子先写了《逍遥游》,为了让世人达到自己的精神境界,于是他便写出了《齐物论》,庄子对人性的阐述已经超出了老子,他对人这种个体的认知,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中很少能够做到的。
相忘于江湖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句话的本意是:泉水干了。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儿,被搁浅到了陆地上,为了活下去,互相吐出湿气和唾沫来湿润对方。即便如此,却不如他们之前在水里,互不认识的时候更自由自在。
生活中,当人们一起处于危险当中时,就会互相帮助,一旦危险过去,他们便互相忘记了对方,甚至忘记了自己,一切又回到正常生活中去,这就是回归本源,回归自然,成全自由自在的境界。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们互相帮助,然而最后每个人还是要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而相忘于江湖,这就是一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时候需要我们去忘记一些东西,来摆脱痛苦和烦恼。就像那句经典的台词一样,爱情并不是占有,有时是放手和成全,更是一种纪念的方式。保持适当的距离,疏密有度,收放自如,莫要耿耿于怀,人生才能活得更透彻和明亮。
外化内不化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观点出自庄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都是外表随和、恭敬,内心坚持原则而现在人恰恰相反,处处盛气凌人,标新立异。
如果换成现代语言,那就是告诫我们做人,要外圆内方,低调做人。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唱高调、标新立异、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唯恐周围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人时间一久,在别人的眼中就会显得格外的“刺眼”,最后容易成为别人的标靶,落入众矢之的的境地。
尤其是在职场中,切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外表可以圆滑、随和,但内心又不要失去原则,能做到不随波逐流,难能可贵。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也就是说人生可以随遇而安,但是不能失去信念和原则。
庄子作为道家集大成者,把大道至简,用到人生智慧上,和人类个体紧密结合,以此来体现了道的无处不在。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透视的“道”。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首先做到“悟道”,也就是说,只有明白了道为何物,才能达到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