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为啥吃完饭后,扔下银子就走,难道就不怕给少了么?
古代的人用银两支付日常花销,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人逛集市或者吃饭用银两或者铜钱付钱,有些豪气的公子或者侠士在吃完饭后会扔下一些银两并且不让店里的小二找多的钱,表现出自己的豪爽和身份,店里的小二赶紧接着生怕掉了,嘴里不停地感谢大爷。过程是简单,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但是在观众眼里,那些人在掏银两的时候看都不看,就不怕自己少拿了吗?
这种做法很让人好奇,观众们也对古代的银两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这一把碎银子值多少钱,当然电视剧这样拍也有一些省略情节的可能,当然观众会好奇这种交易方式和银子的价值。其实银子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平日里的消费一般会用铜钱,大额消费才会用到银子和元宝,我们看到的剧情都是有人用碎银子支付,随便掂两下或者用牙咬一下试试真假。
真实情况不是这样,一般敢收银子的都是一些当地的大酒楼或者娱乐场所,这些地方有专门的工具来称这些碎银子。其实平日里在小酒馆吃饭用不上那么多银子,用铜钱支付就可以了,喝酒吃肉没有那么多钱,只有在一些有名的大酒楼吃山珍海味才会花很多钱。这里就要说一下这三种钱财的真正价值,一般来说,一两银子值两千个铜板,一个银元宝大的有五十两,小的有五两、十两。
普通人或者侠士在外简单喝酒吃肉最多用百来个铜板,用银元宝支付价值相差太大,如果是最低的五两银元宝,那也相差接近一万个铜板,如果让店家找钱的话得用麻袋背回去,除非特别有钱不用店家找钱,要不然不划算。当然出门在外铜钱很是累赘,带上一袋子铜钱勉强够消费。
那些古人喜欢带一些散碎的银两,一顿饭吃完,直接给店家碎银子,这样既节省了空间也节省了时间,而店家收到的只会多不会少,自然会满心欢喜地收钱了。古代的银子是很重要的交易工具,因为银子可以通过融合改变不同的形状,钱庄会将碎银子溶化铸成大元宝,然后刻上字。也可以将元宝溶化倒入特定的容器里,等到银子冷却,就成了一个个的碎银子。在古代的银子成色也不同,价值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