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为何会有众多三国名将集体去世,当时发生了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这一年的六月份刘备攻取上庸,获得了汉中之战的最终胜利。
虽然双方展开了2年多的战争,但双方损失的名将并不多,也仅仅是曹魏的夏侯渊运气不好,领了盒饭。
不过接下来,关羽上演年中大戏,一路厮杀,把曹魏打得满地找牙,甚至吓得曹操都准备迁都。
可随着吕蒙偷袭荆州,事件出现了逆转,导致关羽父子被杀,吕蒙因为背黑锅也惨死。
算下来,到这个时候已经有六七位名将去世。
这还不算,没有参与战争的比如曹魏的杨修,东吴皇室内的孙贲、孙皎二人也相继去世,甚至是名医张仲景也在这一年去世。
即便是挨过了219年的曹操、黄忠以及法正等人,也在第二年相继去世。
这就奇怪了,如果仅仅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曹操以及黄忠等人的去世倒也不奇怪,可杨修、法正、甘宁以及东吴的两位皇室等众多名将为何会死?他们的年纪并不大啊。
这一年前后除了战争之外,还发生了什么,能让他们集体去世?
其实研究三国,最不忍研究的时期,也是建安二十四年的这段时间,虽然这段时间是刘备集团最为巅峰的时期,但前后二十多位名人去世,让既热闹又热血的三国一下子变得冷清且阴暗。
通过仔细研究会发现,这段时间除了以上我们了解的两次大的战役,还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其一就是曹魏内部的夺嫡事件,当时曹丕和曹植两个人为了争夺世子之位,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其中双方阵营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
比如支持曹丕的司马懿,以及支持曹植的杨修等等。
当然,夺嫡这样的事情,曹操非常忌讳,而且杨修等一帮支持曹植的人,大多都是秉承着正统的儒家思想,尤其是杨修更是从骨子里反对曹操实行的寒门法家。
尽管杨修等人很有才华,但曹操容不得,因此痛下杀手,杨修等一批人就这样死掉了。
当然,这一波人中除了杨修的名气比较大,所以留名历史的并不多。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瘟疫,甚至建安七子中有4个人都因此而死。
众所周知,古代有“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说法,汉中战争爆发的时候,正好也爆发了一次大的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四人未能幸免相继死亡。
如果说什么情况下瘟疫更容易传播,毫无疑问就是战争,战争持续的越久,瘟疫流传的时间也就越久。
随着汉中之战的打响,当时除了战死的,就是因为感染瘟疫而去世的,根据野史的记载,法正就是因为感染了瘟疫,拖了不到半年之后就病逝了。
我们看正史之中甚至连法正怎么死的都没说,只用“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这几个字寥寥概括。
当然,东吴也未能幸免,大将甘宁并非《三国演义》中那样被蛮王杀死,在正史中甘宁的死,甚至比法正的记载还要简单,就“宁卒,权痛惜之”这6个字就过去了。
还有就是东吴皇室中的两位大将,孙贲和孙皎,很可能也是因为作战时感染了瘟疫而同时去世。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名将,这里就不过多地阐述了。
如果他们都不是死于瘟疫,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名将同一时期得病去世,而且都是年纪轻轻,尤其是甘宁。
其实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仲景的一句话中看出端倪。
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自建安以来,其亡者三分之二”。
再加上史书明确记载的建安二十二年开始爆发的大瘟疫,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之多没有参加战役的名将去世,都和瘟疫有关,甚至连曹操也有可能死于瘟疫。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不过也是最为符合逻辑的一种,因为实在找不出其他原因,能让不同阵营的众多名将同时段去世。
参考资料:《三国志》、《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