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是一名庸将吗?长平战役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括真的是一名庸将吗?长平战役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群人,一些事,将其连接成了一篇历史。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断的吸引着后世的人去探索。一般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史官来记录当朝的历史。但是在民间也会流传成一些野史,同样是描述一件事情,但两者在一定程度之上一定会有些许的差别。毕竟两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眼界不一样,看法自然也不一样。但这也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永远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探寻一下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赵括。

想必大家对于赵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因为长平之战让他一时间变成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是当我们翻阅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其实在南宋之前,历史书上很少有人会说赵括的坏话,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在明朝,对赵括持贬低态度的人特别多,如果说有武将领兵打仗,战败之后,他的奏折上一般写的就是某某某包括赵括之流,丧失辱国之类的话语。非常具体的原因我们也无从得知。只能是猜测,可能到了宋朝以后,统治者为了压制武将的权力,特意制造了这个局面。赵括的性格虽然有些缺陷,但是他也不失为战国的名将之一。

当初换将帅一事,虽说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但赵王还是问过乐毅的,乐毅推荐的人就是赵括,并说赵括少年就从了军,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经验,并且他治军严谨。在阏与和父亲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杨时,军中都非常敬佩他,都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到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因为缺乏粮食再也撑不下去了,于是赵王便举行了御前会议,商议更换前线的主帅廉颇,到场的朝臣全都一致同意,唯一反对的也只是蔺相如,他认为赵括不能担此重任。但从中我们也能够得出两个结论。

1.赵括的军事素养,至少在赵国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的。

2.在当时那种紧迫的条件之下,赵括是赵国前线主帅的绝佳人选。

如果把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扣到他的头上,会有失公允。至少这后面一手谋划的赵国群臣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吧。并且在本场战斗当中,赵括的行军布阵是没有问题的,当时赵国的军队善于进攻,而秦国则善于防守,但廉颇乃是擅长守城的将军,从邯郸之战就可以看出来,廉颇确实很会运用策略来防御,硬是用10万老弱残病就抵挡住了秦国的40万精锐部队,并且撑了三个月有余,直到合纵联军赶来增援,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如果在一开始,赵国就任用赵括为主帅,长平之战的结局或许也不会这样。

并且当时的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经济实力比赵国强了太多,廉颇的坚守让秦国也吃不消,但是却让赵国差点崩溃,如果秦军占领了赵国的上党,则完全可以控制河东这个战略基地,北上可取赵国旧都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向西一直越过太行山,便可以直接威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而且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赵国的上党地区怕是守不住了,不主动出击绝无一线生机。

赵括抵达战争前线之后,很多历史资料当中就记载它更换了前线的将领,更换了战地的守则,但是却没有记载它除此以外,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曾经多次勘察当地的地形。(这件事是记载在战国时期的一本名为广成子的魏国史书中,非常幸运的逃过了焚书坑儒,如今才将历史的真相公之于众)由此可见,一个会亲自去勘探地形的将军又怎会是别人口中的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呢?

赵括在常平之战当中与白起碰了面,两个人使用的战术都是一样的,迂回敌后切断后路,只不过他的运气太背,白起成功了,他却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下雨,但和河道变宽,而达到回营,在长平被围困的46天里,断粮绝援的情况下还带头冲锋,歼灭秦军一半以上的军队,而保证了自家军心不乱,这岂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能够做到的,要知道在他出门的时候,仅仅带了三天的口粮,如果说赵括不死的话,赵军绝对不会向秦军投降。由此可见,赵括并不是后人口中所说的庸才。

各位看官怎么看呢?

举报 分享 2022-01-21 08:30:58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