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梁山好汉,其实都是特种兵,为什么宋朝打不过梁山?

梁山是个筐,什么人都能装,吸收和使用各种人才,是宋江高人一筹的天赋。从无赖到好汉,梁山上几乎无所不有。

大宋年间,江州戴宗拴上神行甲马,两条腿开始疯跑,然后能日行八百里。

因为戴宗,梁山上拥有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通信方式。相信施耐庵,一定是“相信了忽悠”。

但事实上,在宋朝真有类似戴宗的人,只不过他们是一群特种兵。

事实上,《水浒传》里很多英雄好汉,在宋朝军方都有原型,比如来自芒砀山的英雄八臂哪吒李衮、飞天大圣李衮,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宋朝最彪悍的标枪部队的影子。

草原上的辽金善于骑马,但宋朝的马匹并没有那么多。

于是有一群人,靠跑不死的两条腿弥补骑兵不足,他们成了宋朝的特殊兵种。

事实上,戴宗对于梁山的意义,就是情报对于梁山的意义。

信息对国家至关重要,但在没有汽车和手机的宋朝岁月,快速传递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老生常谈的是,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因为他们天才地发明了跑步送信。

事实上,在宋朝有一种跑不死的通信兵,他们传递的速度甚至可以媲美马匹。

在宋朝,政府通过“递铺”来传递信件,而递铺间跑步送信的士兵就叫做:“铺兵”。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铺兵的奔跑能力:

驿传旧有三种,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

日行四百里什么概念?笔者换句话说:这样铺兵全速前进,早上从上海出发,凌晨就可以到达杭州。

事实上,宋代的铺兵传递更像是一场不降速的接力赛。而要保证不降速的传递信息,在于国家投入的巨大成本。

《武经总要》里记载了宋朝曾建立的递铺体系:

凡军行,去营镇二百里以来,须置递铺以探报警急,务择要径,使往来疾速。平陆,别置健卒之人。水路,亦作飞艇。或五里,或十里一铺。

5到10里之间设立递铺,跑得快的士兵们一铺一铺地接力,不跑到目的地誓不罢休。

如果把日行四百里换算成时速,就是:一小时不到8公里。而铺兵之间传递的最长距离,也不过是5公里,貌似完成任务问题不大。

但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赤日炎炎,铺兵们都可能接受任务,而他们双脚下可能是崎岖的山路,也可能是泥泞的土地。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运动鞋……

事实上,给国家送信的铺兵如果跑不快,后果是很严重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递铺文字,事干军机及非常盗贼,急脚递日行四百里,马递日行三百里,违二日者止徒一年。

尽管已经快到日行四百里,但再快的腿,似乎也满足不了国家对速度的需要。

于是北宋元丰六年,神宗皇帝设置了“金字牌急脚递”,速度上升到日行500里,全由少壮铺兵参与传递。

《宋会要辑稿》里记载了当时的金牌传递制度:

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不以昼夜,闻铃便走,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收,不得时刻住滞。

事实上,金字牌急递的往往是直达皇帝的情报,所以紧急到不用进递铺交接,下一站铺兵听到上一站远处传来的铃声,直接出铺接力。

然而,宋神宗过后“N”年,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急递,召回了志在报国的岳飞。

兵贵神速!事实上,不止于后方传递情报要快,宋朝在战场上,也建立了自己的快速反应步兵部队。

《武经总要》里记载了一支擅长山地推进的宋朝飞行军:

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

事实上不止中原的宋朝,当时的西夏部队,也有他们的山地游击部队,《宋史》记载:

"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润,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

这样的步兵部队和犀利的西夏骑兵配合,几乎建立了在平地和山地等多种地形的军事优势。

在没有汽车和快艇的宋朝,跑不死的特种兵们靠脚力覆盖了战场和后方,没有甲马的人们,却用艰苦奋斗书写了真实的速度传奇。

《水浒传》第五十九回,梁山好汉项充“使一面团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另一条好汉李衮“会使一面团牌,背插二十四把标枪,亦能百步取人”。

上梁山以前,樊瑞、项充和李衮,建立了一支别具特色的投掷部队,把一心立功的史进们杀得人仰马翻。

事实上,在宋朝历史上,确实有这一支标枪部队的原型,他们犀利无敌,让对手吃尽了苦头。

宋朝西南的地方武装中,有一支英勇善战的标枪部队,靠投掷打败过官军,《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们:

列三锐阵以拒官军,执大盾、标枪、衣绛衣,望之如火……贼衣顺水甲,执标牌以进,飞矢攒锋不能却。

事实上,宋朝官军要对抗这一支武装,最后只能从湖北调用“善用摽牌者三千人”来到战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战胜官军的标枪和飞刀,具体威力据说是这样的:

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

战士们一手持标枪,一手拿盾牌,我可以伤你,你却伤不到我。这样的战斗效果,基本上可以套用一首歌:我们都是神投手,每一个标枪消灭一个敌人。

跟南方的地方武装多次打仗,吃过苦头的宋朝官军,很显然认识到这种战法的威力,于是他们也学会了标枪。

《事物纪原》里认为,标枪兵种出自“洞溪之蛮”,在神宗熙宁年间以后,开始被引入官军。

虽然实际战绩一般,但宋朝官方研究战术却都是行家,《武经总要》里记载了当时的标枪专家研究成果:

以步兵、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

战场上,标枪和弩兵形成了良好的配合,射弩的间歇发射标枪,弥补了弩机准备时间长的缺陷。同时,标枪兵的盾牌也为弩兵提供了掩护。用弩时:

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

很显然,阵地步战中,标枪丰富了宋朝人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法。

此后,禁军部队进行考核时,标枪技术成为了必考科目,《文献通考》里记载:

诸禁军将校、军头、十将应转补者,当职官体量依拣禁军法,无病却乃试弓弩,内刀枪、标牌手各粗习为应法,入得转补。

可以看出,标枪成绩,已经开始影响一个宋朝士兵甚至将领的前途。

事实上,而至迟在南宋时期,标枪、飞刀等投掷类武器甚至已经被引入了水战,《武林旧事》里记载了一次水军检阅: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从训练到战斗,再到考核,在宋朝的军队里,应该有很多李衮、项充一样的人物。

很显然,施耐庵在塑造项充、李衮的过程中,已经把历史的元素注入到其中。

面临辽国、金国、夏果骑兵的宋朝,事实上也是一个积弱的宋朝。

但正因为如此,宋朝的人们才更加有一个强军梦想。

从日行五百里的情报传递,到飞满天空的标枪和梭刀,再到盾牌和弩机构建的步兵阵,每一种兵种的运用,都体现了宋朝人民的智慧。

但武器和兵种,并不能弥补宋朝高层在战略和政治上的不足,随着金兵、元兵南下,不重视武人的宋朝,终于一步步退出历史。

事实上,勇敢和积极的兵,永远比犀利的标枪更加重要。

《水浒传》里,会跑的戴宗,会标枪的李衮、项充,会飞石的张清,会开炮的凌振,以及钩镰枪专家徐宁,他们为了保卫梁山发挥才智,一次次打败了官军。

因为在梁山,永远没有重文轻武。因为在梁山,他们都是受到尊重的“好汉”。

事实上,梁山上的“特种兵”很多,但真正赋予特种兵神奇力量的,永远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宋江!

脱脱《宋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松《宋会要辑稿》,泗水潜夫《武林旧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马端临《文献通考》,高承《事物纪原》,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曹家齐《宋代急脚递考》,李梦雪、侯聪玲《宋代递铺的类别和管理》,施耐庵《水浒传》,焦杰《唐宋金元急递制度的沿革》

举报 分享 2022-01-20 08:33:3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