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很多小皇帝却能稳坐江山,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为何就大权旁落了?

东汉频出小皇帝能够维持190多年,但是曹魏不行,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是人心向背不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东汉和曹魏的权力制衡不同,而曹魏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曹魏皇权旁落。

我们一起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人心向背不同

人心这个东西并不玄乎,非常实在,能够实实在在的体现在百姓心里。这个百姓的含义不仅只是普通的下层,还包含上层,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言,他们会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当时的人心背向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刘氏统治天下深入人心

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伊始,经过十多代皇帝,两百多年的努力,将刘氏家天下的信念通过文治武功的方式深入人心,即使到了西汉后期出现了一些纰漏,但是从平民到统治阶层对于刘氏家天下的理念总体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作为外戚的王莽大权独揽,借皇帝幼小时机,通过蒙蔽甚至欺骗的方式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从而纂取了刘氏天下,结果仅仅过了十五年,在刘氏后裔刘秀的努力之下重新将天下夺回,为刘氏天下再次赢得了190多年的寿命。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氏统治天下确实深入人心,正是由于王莽篡位经历了短暂的统治而失败之后,后来者,无论是外戚还是权臣对于刘氏为皇帝的信念变得深信不疑,不愿意也不敢再次重蹈覆辙,取而代之。

因此,即使出现幼皇帝,权臣或者某个势力再也不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改朝换代,而是围绕皇权进行争权夺利,重新划分利益,这样就可以保持政权的延续性,从而可以维持190年之久。

曹魏统治未能深入人心

除去前期为创立曹魏的过程,曹魏真正从立国到被司马懿篡权,这之间的时间非常短暂,仅仅只有三十年的时间,如果算上后来曹奂逊位,曹魏立国时间只有四十五年,时间短从而导致曹魏的统治未能深入人心。

在曹魏立国之初,当曹丕询问贾诩是先灭蜀汉还是孙吴的时候,贾诩已经给出了非常合适的答案,那就是“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

贾诩向曹丕阐述了文治和武功之间的关系,武功只是手段,但是文治才是根本;国家长治久安依靠武功固然重要,但是从尚道德教化才是根本。如果文德能够跟上武功,平定天下就非常容易。

可惜,曹丕很难听进去顶尖谋士贾诩的肺腑之言,从而一味的采取穷兵黩武的方式,并且滥用民力,结果在曹魏统治时期,其麾下的百姓困苦,从底层到高层均产生对曹魏统治的不满,人心思变。

因此当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发动对曹魏的攻击的时候,反对曹魏的势力则拥护司马氏的行为,而中立势力则乐观其成。

因此,人心的背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刘氏天下的东汉能够延续190多年的寿命,而曹魏则仅仅只是经历四十五年就灭亡了。

东汉和曹魏的权力制衡情况不同,导致两国的结果不同

东汉以来权力制衡保证了基本的稳定

东汉延续了西汉的统治,在权力制衡方面进行了相对的完善,以至东汉出现了远比西汉多得多的幼皇帝,依然能够保持皇权不会旁落,维持了刘氏的基本统治。

刘氏治理下的东汉盘踞三个大势力,这三大势力在朝堂之上相互制衡,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即使一方在短时间里占据了上风,也无法完全消灭另外一方,依然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作为刘氏皇权就可以从中周旋,延续下去。

这三大势力分别是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皇帝幼小,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的时候,就依靠母族的势力来掌握权力,而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则成为外戚的制衡势力存在,确保外戚势力在擅权的情况下,无法越雷池一步,从而确保皇权不会旁落,导致改朝换代。

皇帝成年之后,希望亲自理政的时候,就依靠身边的宦官势力从外戚那里夺取大权,从而赢得对大权控制的目的。此时的外戚势力和士族势力就会作为宦官势力的制衡势力存在,保证皇权不会旁落,出现政权更迭的灾难。

无论是外戚势力,还是宦官势力以及士族势力,他们三者之间是相呼应,对立而存在的,有时候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勾结在一起对抗另外一方,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势力均衡,从而让刘氏天下能够产生一种稳定性,不至于出现改朝换代的悲剧。

可是当一方或者两方完全被消灭的时候,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导致失衡,进而促使国家混乱。东汉末年刘氏皇权旁落就是因为宦官势力在和外戚势力斗争中同归于尽,从而导致权力出现了失衡,最终出现了刘氏天下被禅代的结局。

因此,东汉以来的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相互制衡,从而延续了刘氏天下长达190年之久。

曹魏权力制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曹魏政权中的权力分布和东汉则完全不同,在东汉政权中的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在曹魏政权结构中几乎完全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完全不起到平衡权力的作用,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在曹魏政权结构中之所以没有出现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这个和开创曹魏的曹操有关,他本人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动荡,深刻明白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对于东汉政局的危害,因此自始终严格限制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存在,正是在曹氏三代的努力之下,这两大势力自始至终没能够成长起来。

在曹操建立曹魏之初,政权结构是以曹氏宗室和寒门以及中小士族为主,他们成为拱卫曹氏天下的主要力量。无论曹操,还是曹丕以及曹睿这三代均是英明圣武之人,对于朝堂的控制能力非常强,能够独立使用皇权对抗其他的势力,并且能够将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可是随着曹睿去世,幼子曹芳即位之后,其个人能力弱小,这就导致皇权不得不被其他势力瓜分,共同执掌以维续曹魏政权继续存在。

可是曹魏政权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这个缺陷容易导致皇权旁落,被人取而代之。缺陷就是当皇帝具备执政能力的时候,能够确保皇权正常运转,一旦出现幼皇帝无力掌控皇权的时候,皇权就容易旁落,而当皇权旁落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势力之间相互制衡,很容易落入某一个势力之手,从而导致改朝换代。

曹操建立曹魏的时候,政权有宗族和寒门以及中小士族,等到曹丕即位后,为了赢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大开方便之门。

世家大族在曹魏政权中的势力得以膨胀式的增长,同时,曹丕又限制甚至削弱宗室权力,这样到了曹魏后期,其政权结构出现了世家大族势力一家独大的局面,其他势力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出现世家大族专权甚至篡位的时候,其他势力只能坐以待毙,无力反抗,那么曹魏政权就出现禅位的结果。

因此,相比较东汉和曹魏而言,曹魏的权力制衡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东汉即使出现许多小皇帝依然能够延续190年的寿命,而曹魏仅仅出现一个小皇帝就导致灭国的悲惨结局。

总而言之,东汉和曹魏有相同的问题,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其原因不外乎一个是东汉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而曹魏在文治武功方面做得非常欠缺,以至无法深入人心;在权力制衡方面,东汉的政局虽然比较糜烂,但是权力制衡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因此能够一直维持刘氏天下的统治,而曹魏政局虽然稳定,可是出现权力失衡,因此避免不了被改朝换代的结局。

举报 分享 2022-01-19 11:27:4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