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袭人说好歹留着麝月,却不要求留下秋纹?答案是血淋淋的
在脂批中,袭人离开宝玉时,叮嘱“好歹留着麝月”。为什么要留着麝月?因为袭人对宝玉是有点感情的,她也知道宝玉的性格当然应付不了生活琐事,一直是她在替宝玉处理生活琐事的。
现在袭人要走了,担心宝玉,所以要求宝玉留着自己一手“陶冶教育”出来的麝月,替自己照顾宝玉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当初宝玉说过,“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为什么袭人只让留着麝月,却绝口不提秋纹?难道真是宝玉穷了,养不起两名婢女,只能二选一?
袭人的离开,与宝玉的贫穷有关系。但不要求留着秋纹,却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在此之前,在袭人离开之前,秋纹已经走了。
我为什么这样肯定?因为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愤极而呼:“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这样强烈的愤怒,钳口剖心的报复,在天生的“情性体贴,话语绵缠”宝玉,是非常少见的。
宝玉的行动性很差。他常常一遇阻力就放弃。但是要报复陷害晴雯的仇人,那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力,因为这仇人只不过是地位不高的侍婢,连她投靠的王夫人也不会为保护她而让儿子不高兴。
我为什么又能肯定陷害晴雯的,是地位不高的侍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陷害晴雯可以获得王夫人的欢心,但也可能遭受到宝玉的报复,是高风险的投机。如果是地位高且稳固的人,比如袭人,完全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险。
但是,陷害晴雯的手段,是把怡红院里“私自玩话”汇报给了王夫人,内容包括芳官四儿,当然也包括晴雯“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皆悉委他一人”,和她汇报王夫人的“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完全矛盾。而这些细节,王善保家的之流是不可能知道的,虽然她一定极想给晴雯添罪。
宝玉说的“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是包括王善保家的的,因为她是陷害晴雯的凶手之一;但又不仅是王善保家的一个人,因为一定还有别人在陷害晴雯。而这个“别人”,只能是非常了解怡红院的人,只能是怡红院的自己人。
大而言之,王夫人是荣国府的管家太太,所有奴仆的人事权都在王夫人手里。但是在怡红院内部,宝玉才是主子。如果宝玉讨厌怡红院的某个奴才,他照样有权力撵走她。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秋纹是陷害晴雯的内奸,在晴雯死后、袭人离开之前,宝玉已经把她撵走了。
那么,我是怎么认定秋纹是内奸的?也很简单,只要比较这两句话就知道了。
一句是王夫人说的:“宝玉房里常见我的,只有袭人、麝月,这两个笨笨的倒好”,这是在召见晴雯之前;
一句是宝玉说的:“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这是晴雯被逐之后。
两句话的出现,只差了几天时间。而这几天时间,也正是王夫人对怡红院懵然无知、相信晴雯“不近宝玉”到深刻了解、连“私自玩话”都了如指掌的变化过程。
几天之前,王夫人只了解、欣赏、信任袭人麝月;几天之后,王夫人的“免检”名单上就多了秋纹一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还需要多解释吗?
此外,秋纹的性格谄媚、极度渴望巴结王夫人,也暗示了她可能是抓住机会陷害晴雯投靠王夫人的投机分子。但我在《卧底是如何炼成的——秋纹的“逆袭”路》一文中已经分析过,就不多赘言了。
秋纹是个不太高明的投机分子。她极力博取王夫人的赏识,却忽略了宝玉的感情:宝玉不能挽回晴雯的死,却可以轻易处分一个让他厌恶的丫鬟。
为什么袭人只要求“好歹留着麝月”却不提秋纹?因为秋纹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
为什么秋纹会早早离开?因为晴雯的血淋淋的死,秋纹是血淋淋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