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代最有权势的锦衣卫首领,陆炳为何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

陆炳(1510-1560,字文孚,号东湖,是明朝嘉靖时期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他救过嘉靖皇帝的性命,深得明世宗的宠信,是明代唯一一位“三公兼三孤”的官员,是明朝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官员,实属罕见。在明朝中后期的历史舞台上,陆炳以其独特的个性品格、为人处事方式,对明朝政治的发展及在维护皇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陆家的发迹

陆家的发达,始于陆炳的祖父陆挥。明成化年间,在军队负责文书工作的陆挥被调到北京,在锦衣卫里担任了一个基层军官。弘治七年九月,兴王朱裕抚要前往封地湖广安陆就番,陆挥被选为王府侍卫,随兴王朱裕抚来到了湖北安陆。

在明朝的蕃王中,兴王朱裕抚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但陆挥却对这个王爷尽职尽责,成了朱裕抚为数不多的心腹之一。陆挥去世后,长子陆松袭其职,又成了兴王世子朱厚熜的亲随护卫。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大学士杨廷和奏请张太后,迎朱厚熜进京继皇帝位。陆松也随同朱厚熜来到北京,从此飞黄腾达,从锦衣卫副千户一直升到锦衣卫指挥使、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去世后还获赠都督同知。

陆松能深得嘉靖如此信赖,除了忠心之外,还和他的老婆有关。陆松的妻子范氏端庄贤惠,在安陆时便被选为刚出生的嘉靖的乳母,可以说是一把屎一把尿把嘉靖奶大的,嘉靖对范氏的感情非常深厚。范氏去世后,嘉靖为报答范氏的哺育之恩,追赐她为一品夫人,在祭文中褒扬范氏“恪持妇道,不著母仪。德范宗姻,名昭永世“,还特意下令按皇家陵寝的规制,为她修筑了规格很高的坟墓,时人称为“小皇陵”。

作为陆松和范氏的儿子,陆炳得到了嘉靖的重用,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传奇的诞生

陆炳为人深沉勇猛,身材高大,他有个奇特之处:走路类似仙鹤,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步伐,反正我是想像不出来。

嘉靖与陆炳

陆炳自幼跟随其母范氏出入兴王府,可以说是嘉靖的发小,两人光屁股一起长大,感情非比寻常。难得的是,陆炳非常有才华,不但会武功,还很有文化,这在当时的军官子弟中实属罕见。有这样的家世,又文武双全,想不发达都难。

对于一般人来说,发小当了皇帝,自己完全可以凭借关系进入官场,弄一个肥缺。可陆炳却是例外。他没有走这条终南捷径,而是凭真本事去考武举,并通过武举入仕的。中举后,陆炳又主动要求赴蓟州前线历练,之后靠着战功一步步晋升,真的令人敬佩。

嘉靖十五年,陆松去世,兵部上奏:根据陆挥、陆松父子的功劳以及陆炳的战功,应该陆炳袭锦衣卫指挥金事一职,嘉靖马上批准。不久,嘉靖又升陆炳为指挥使,兼掌南镇抚司事,步入了高级官员的行列。

陆炳之所以升得如此之快,并不单纯只因为他是嘉靖的发小,也不只是因为他母亲是嘉靖的乳母,而是当嘉靖遇到危险的时候,陆炳可以不要命地冲在最前面,舍身救驾。对于这样一个把皇帝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臣子,嘉靖怎么可能不信任并且重用呢?

嘉靖的生父朱裕抚去世后葬在安陆,嘉靖十七年,章圣蒋太后病逝,嘉靖决定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于是在次年二月率领文武大臣离开京师,开始了南巡。作为保卫皇帝的锦衣卫首领,陆炳也在这支南巡的队伍之中。

二月二十八日,南巡队伍进入河南卫辉。由于旅途劳累,嘉靖这天睡得很早。半夜时分,他下榻的行宫突然失火,火越烧越旺,整个行宫很快变成一片火海。太监和宫女们一个个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谁也没想起来去救皇上。

嘉靖被烈火惊醒时,火势已烧到他的行宫门外。就在这危急关头,陆炳率先赶到,毫不犹豫地冲入宫内,背着嘉靖就跑。当他们跑出大殿不久,整个大殿就被大火吞没了。嘉靖吓得脸色苍白,连连拍着陆炳的肩膀说:“卿忠臣也!”。

从那以后,陆炳就像坐上了火箭,权势和地位不断攀升。

陆炳的高光时刻

嘉靖二十四年正月,陆炳代替退休的陈寅掌管锦衣卫,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嘉靖是一个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人,但唯独对陆炳例外。陆炳从小和嘉靖一起长大,深知这个皇帝的性格多疑,于是不断扩充锦衣卫,对京城内外的官员和将领进行监视、侦察,让嘉靖十分满意。要知道嘉靖宠幸和重用陆炳绝非简单的感情用事,也是想用这个对自己忠诚的发小,来加强专制统治,巩固自己的皇权。毕竟什么也没有皇权稳固重要!

客观地说,陆炳虽然深得皇帝宠爱,但他本质并不坏,是个尽忠职守的人。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首领俺答进犯京师,为了北京城的安全,京城诸门紧闭,不许百姓出入,使得大批躲避战乱的民众无法进城,百姓号哭之声响彻四野。是陆炳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接纳难民,最终数万民众保住了性命。

嘉靖三十七年正月,鞑靼部围攻大同,大同军民浴血奋战,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伤亡惨重,总督杨顺上书告急。与杨顺有仇的刑科给事中吴时来却在此时弹勃杨顺,嘉靖下令锦衣卫将杨顺逮捕进京问罪。陆炳立刻上奏,向嘉靖说明大同前线的战况,指出大同危急,并不是杨顺的责任,还自告奋勇地要求亲自前往镐军。

陆炳到达前线后,宣读了朝廷的诏书,告诉将士们,朝廷正在调集粮草和援军,不日就要到达,号召将士们奋勇一战。陆炳亲自登上城头,与将士们歃血盟誓,誓与大同共存亡。鞑靼人听说明朝大军将至后,无心恋战,撤兵北还,被围困半年之久的大同转危为安。战后,大同巡抚杨选向首辅徐阶汇报:如果不是陆都督及时赶到,再过四五天,大同必将不保,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明朝重文轻武,武官的地位远远不如文官。但是作为武官的陆炳却是个例外。他身居要职,深受皇帝宠信,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方势力竞相拉拢的对象,身不由己地卷入到朝廷派系争权夺势之中。

嘉靖中后期,常年住在西苑修玄斋戒,祈求长生不老,只通过批阅奏章来掌控着全国,和朝臣们见面的次数少之又少。所以嘉靖迫切需要一个既忠实又柔顺的大臣出任内阁首辅,帮助他处理朝政。而首辅夏言一开始很会忖度嘉靖的心思,让嘉靖非常满意。

不过夏言得势后,渐渐地志骄气溢,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就连为嘉靖写青词也往往交给手下代办,让嘉靖非常不满意,逐渐宠信更加顺从的严嵩。

夏言一开始与陆炳关系密切,但后来因事反目成仇。严嵩便开始拉拢陆炳,合力扳倒了夏言,成为内阁首辅,从此把持朝政十几年,独断专行,任人唯亲,贪污成风,朝纲日坏。

陆炳此时这才感到了后悔,表面上与严氏父子和平相处,但却时刻提防,怕自己再成为严氏父子的枪子儿。

嘉靖三十六年,陆炳上疏弹得宠的司礼监太监李彬,嘉靖下令逮捕并处死了李彬及其党羽,创下了锦衣卫对宦官集团的一场难得的对决胜利,这在整个明朝是绝无仅有的。

严嵩专权后,一直想陷害不和他一条心的次辅徐阶,陆炳却多次暗中保护,不让严嵩阴谋得逞。

陆炳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陆炳的恩师李默被严嵩陷害,陆炳想营救恩师,但却被严世蕃拒绝了。陆炳感到自己是养虎为患,为了自保,他必须要联合和拉拢次辅徐阶,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说明,陆炳在政治斗争中还是精通权谋的。

保全家族的手段

在严嵩专权的那十几年中,陆炳出面保护了很多士大夫和官员,其中包括抗倭名将俞大猷,思想家聂豹,以及锦衣卫中著名的忠臣沈炼等等。这也让他得到了朝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声望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陆炳还注重与那些门庭显耀的家族联姻。陆炳的儿子陆经娶了右都督高恕的孙女,大女儿嫁给了成国公朱希忠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严嵩的孙子严绍庭,三女儿嫁给了徐阶的儿子,四女儿嫁给了礼部尚书孙承恩的儿子,五女儿嫁给了吏部尚书吴鹏的儿子,与亲贵们联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婚姻联盟。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陆炳去世,嘉靖赐予了他异常隆重的哀荣,放在整个明朝都实属罕见。

作为明朝最具权势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对明朝锦衣卫权势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世时,锦衣卫的权势达到极盛,远超宦官集团,创下了一个奇迹。在派系斗争中,陆炳为了保障和巩固自身的利益,其立场也在不断调整,甚至一度依附严党。但总体来说,陆炳并不是穷凶极恶的大奸,他敬重士大夫,忠于皇权,加上和嘉靖皇帝的特殊关系,以及舍命救驾的经历,让他一生都获得嘉靖皇帝的宠爱和信任。

在清朝修的《明史》中,陆炳被收录进“佞幸传”,这完全是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的考量,因为清朝一直认为锦衣卫是明代之弊政,所以做为锦衣卫的代表,陆炳不可能在《明史》中有多么高大的形象。

举报 分享 2022-01-12 10:07:20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