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马超集结十万关西精兵,为何仍然败给曹操?

东汉建安十六年,也就是211年,曹操以讨伐张鲁为名,派出军队向关中进军。这引起了关中诸将的恐慌,他们集结在了一起,在韩遂、马超的率领下,拥兵十余万,抗拒曹操的大军。于是,曹操与马超之间爆发了潼关之战。然而,手握精兵强将的马超却并没有取胜,反而被曹操打得大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曹操避实击虚,偷渡蒲阪

马超在起兵后,与关中诸将集结了十万大军,“同据河、潼,建列营陈”,打算凭借潼关天险,来与曹操对抗。曹操自然知道潼关易守难攻,关西军骁勇善战,于是他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方法,一面派曹仁率军在潼关与马超对峙,吸取关西军的注意力,同时叮嘱他轻易出战;另一方面曹操派徐晃、朱灵率领四千人“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

之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与徐晃的军队会合。这样一来,曹操从容地进入关中,避开了潼关天险。同年九月,曹操“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从而渡过渭水,深入关中腹地。可是,曹操却只守不攻,拒绝与马超展开正面交战,“超等数挑战,又不许”。久而久之,关西军的后勤补给就出现了问题。

二、关西军缺乏统一指挥、离心离德

关西军虽然人数众多,且骁勇善战,但他们是由马超、韩遂等十个大大小小的军阀组成的。面对曹操的威胁,他们才共同起兵,组建了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马超虽然厉害,但盟主却是韩遂,诸将之间各怀心事、离心离德,而且缺乏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之下,关西军的战斗力自然要大打折扣。

早在曹操偷渡蒲阪之前,马超就意识到了危险,他曾向韩遂建议,“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可是韩遂却说:“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马超的计划虽然没有得逞,但曹操听到后,就意识到马超是个危险的敌人,当即说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对此胡三省认为,“关西之兵最为精强,而破于操者,法制不一也”。

三、曹操使用反间计

就在曹操避而不战、关西军离心离德之际,曹操又采纳了贾诩的计策,采用反间计,在马超与韩遂之间制造矛盾。曹操在与韩遂交谈时,“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之后,曹操又在给韩遂的书信上“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久而久之,马超对韩遂越来越不信任,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

之后,曹操突然发起挑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最终,十万关西军遭到惨败,成宜、李堪被杀,韩遂、马超逃往凉州,杨秋逃往安定,关西联盟顷刻间土崩瓦解。曹操乘胜进军,一举平定了关中地区。这一战对三国历史影响深远,曹魏拿下关中地区,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同时让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规划难以成功。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举报 分享 2022-01-12 09:04:20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