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只有三千死士,是如何政变成功的?看他的手段你就全明白了
政变成功从来就不是靠人多,靠的是谋略、胆大、心细与不择手段,看看司马懿在整个高平陵政变中的表现,你就会发现三个曹爽加在一块,也比不上一个司马懿。
接下来看看司马懿的手段,你就明白他有多厉害:
一、谋划政变
从整个事件来看,司马懿这次发动的政变谋划时间很长,甚至可能在司马懿装病之前就开始谋划了,因为三千死士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这其中涉及到选人、训练、隐藏、联络、模拟实战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整个流程下来,至少是三五年时间。
司马懿在装病这段时间,可不仅仅只训练三千死士,至少还做了两件事:
司马懿
1、迷惑曹爽。
魏明帝临终前托孤于曹爽与司马懿,曹爽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太尉,算起来曹爽比司马懿官职要高一点,但是权力与地位两人是一样的,以司马懿的能力来看,如果与曹爽进行政治斗争,我不信司马懿会输给曹爽。
但是司马懿偏偏就输了,从司马懿的能力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欺骗,司马懿不仅仅身经百战,而且玩阴谋诡计那也是鼻祖,我唯一相信的就是:司马懿是故意在政治斗争中输给了曹爽,然后让曹爽膨胀,这一切都是表象。
司马懿一直在迷惑曹爽,哪怕他身居毫无实权的太傅一职,也甘愿让曹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曹爽的胆子越来越大,大到什么地步呢?
曹爽
曹爽居然敢效仿皇帝的待遇,采用与皇帝同等的饮食、衣服与车马,这叫僭越,这还不算,还把曹睿后宫之中的才人带走作为自己的妻妾,光是这两个行为就等同于谋反重罪,足够诛杀三族的了。
但曹爽仍然还在一错再错,还把郭太后迁到了永宁宫,这个行为是以下犯上,太后岂是曹爽可以随便迁的,只因为曹爽大权在握,除此之外,曹爽还在朝廷利用权力打击异己,培养亲信,但凡不是自己的亲信,要么被贬、要么被调,曹爽及其亲信独揽大权。
看上去曹爽很风光,实际上曹爽失了人心,除了自己的亲信之外,曹爽得罪了很多人,比如郭太后、曹氏宗亲、非亲信的朝中大臣,比如蒋济、高柔、王观等人,这是司马懿所希望的,也是他的谋划,其目的就是迷惑曹爽,让曹爽一错再错。
曹爽一直被司马懿忽悠
同时,司马懿还不断装病,让曹爽放弃对自己的猜忌,司马懿虽然骗不过曹操,但是欺骗一下曹爽那是很容易做到的,曹爽至死都被司马懿所欺骗,包括曹爽的投降,同样是被司马懿欺骗的,这是后话。
2、暗中联络同党。
司马懿想要发动政变,就需要其他政治力量的支持,曹魏的政治力量不可止曹爽一党,还有很多世家大族,比如蒋济,他可是四朝元老,原本担任领军将军,执掌禁卫军兵权,结果被曹爽明升暗降,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尉。
比如高柔,同样是四朝元老,他是高干的族弟,当时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在高平陵政变中他坚决地支持司马懿,这种关系重大的政治支持,可不是临时行为,这一定是司马懿早就暗中联络好的,高平陵政变一开始,高柔就代理大将军职务,占据了曹爽的营地,这都是早就谋划好的分工。
司马懿与曹爽
再比如王观,还是四朝元老,从曹操时代就开始出仕,高平陵政变前,王观提供九卿之一的太仆,同样坚决支持司马懿,政变一开始,王观就代理了中领军的职务,占据了禁军的营地,这同样是司马懿早就联络好的政治同党。
司马懿在暗中所做的一切,包括训练三千死士和联络政变同党,曹爽都毫无察觉。
二、政变的出师有名
任何政变都要出师有名才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没有,也得找一个正义的旗号,这才能在政治上占据道德高地,让天下信服,也有成功的可能。
司马懿政变的名义就是:清君侧、罢免曹爽。司马懿拉拢了郭太后拟定一份曹爽罪名诏书,并以郭太后的名义发给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这份诏书的大概内容是:
司马懿以太后名义下诏
曹爽僭越,独揽大权,以亲信掌管了禁卫部队和朝廷的重要官职,破坏编制,打击异己,挑拨陛下与太后的关系,有篡夺帝位之心,太后命令我策划此次行动,决定罢免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与兵权,以侯爵的身分去职归家,同时迎回陛下的车驾。
司马懿的这份诏书是早就拟定好的,只等政变那天让郭太后签字画押,郭太后从本质上来说,是受到曹爽打压的,她也希望扳倒曹爽,司马懿同样暗中联络了郭太后,争取了她的支持,毕竟郭太后是曹魏政权名义上的最高决策人之一,郭太后有权力下这样的诏书。
郭太后的诏书就是司马懿政变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也是他出师的名义,这就让司马懿占据了政治道德上的制高点,诏书中所说的曹爽罪行基本上是属实的,这就给司马懿的政变带来了舆论上的支持,这是政变成功的关键之一。
郭太后
三、高平陵政变的军事安排
先说说曹魏都城洛阳的禁卫军兵力情况,曹魏时期,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等北军五校已经衰弱了,虽然存在,但是权力几乎没有,洛阳的禁卫军以新五营为主,分别是: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五营,分别由武卫将军、中领军、中护军率领。
曹爽的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统领一部分禁军,曹爽的另一个弟弟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掌管京城大部分禁卫军,但是,中护军一职却由司马师担任,掌握其中一支禁军部队,这应该是司马懿与曹爽妥协的产物,也是曹爽致命的错误之一。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军队并非只有他自己训练的三千死士,还有中护军司马师率领的一支禁卫军,数量不详,由于曹爽与曹芳出城祭拜皇陵时,带走了两个掌管禁卫军兵权的弟弟曹羲和曹训,以及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的亲信大臣,整个洛阳城没有忠于曹爽的重要亲信大臣在,所以给了司马懿发挥的无限可能。
司马懿的三千死士
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做几件事:
1、关闭城门。
关闭城门是防止城外的曹爽进城,曹爽出城扫墓带不了很多人,其禁卫军大多数留在洛阳,司马懿是为了切断曹爽的兵权及与政治中心的联系,同时,关闭城门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整个都城洛阳。
2、占领兵营。
既然是政变,是一定要有兵权支持的,司马懿做了两个安排,让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占据了曹训的营地,让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占据了曹羲的营地,由于曹羲和曹训都不在,司马懿带着少量军队以及太后的诏书,军营中的军官哪里敢跟司马懿作对呢?
即使有,也被当场诛杀,洛阳城内没有曹爽担任重要官职的亲信在,主持不了大局,司马懿既有部分兵权,又有太后的诏书,这是王炸,没多少人敢反抗,毕竟士兵们也是惜命的,即使有反抗的,三千死士也足够控制局势了,再加上司马师手下的军队,也足够了。
司马懿发动政变
占据了兵营等于控制了洛阳城的所有军队,基本上相当于控制了整个朝廷一样,政变成功了一半。
3、占领武库。
一般来说,兵营的大多数士兵是没有武器的,只有少量巡逻部队以及担任警卫任务的部队有兵器在手,占据武器库,等于是控制了士兵作战的能力,没有武器的士兵,是没法作战的,司马懿进一步控制了兵权。
司马懿把这些事做完之后,算是控制了整个洛阳城,等于在军事上已经做好了准备,接下来司马懿开始进入下一步,就是欺骗曹爽。
四、司马懿对曹爽的欺骗
司马懿讨伐曹爽的诏书写得相当聪明,他最终的政治目的只是罢免曹爽三兄弟的官职,让曹爽三兄弟当个富家翁,保留爵位,这种事只要是个政治老手都不会相信的,但是,司马懿就用这个来欺骗曹爽。
司马懿控制兵营与武库
为了让曹爽相信他所说的,司马懿还派了不少人劝说曹爽,先后派出了太尉蒋济、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千万别小看这几个人,这几个人可是司马懿精心挑选的。
蒋济担任太尉,是朝中的重臣,曹魏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他是朝廷重臣的代表。
许允是侍中,是皇帝的近臣,又出自世家大族,还与夏侯玄是好友,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他是曹爽的亲戚代表。
陈泰是陈群的儿子,出自颍川陈氏,陈群可是为曹丕编制九品中正制的人,在朝廷名声响亮,在地方威望甚高,陈泰是世家大族的代表。
尹大目这个人直接就是曹氏的家奴,曹爽的亲信,同样被司马懿欺骗,劝曹爽投降,他是曹爽的亲信代表。
司马懿忽悠曹爽
为了让曹爽相信,司马懿还说他当着洛水发誓,一定会执行诏书上的内容,只要曹爽投降,保证只是免职,曹爽三兄弟还能当个富家翁。
一时之间,朝廷的重臣、曹爽的亲戚代表、世家大族的代表、曹爽的亲信代表都来劝曹爽投降,曹爽感觉整个天下的人都在劝他投降,而不是反抗,劝曹爽反抗的有两个人,分别是主簿杨综和大司农桓范,大司农管理着全国的财政经济,有钱有粮。
但是,曹爽不仅能力不行,胆识也不行,更是没有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在司马懿一轮接一轮的忽悠之下,曹爽三兄弟选择了投降,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就取得了胜利。
曹爽被族灭
曹爽投降后没多久,司马懿就找了个借口告曹爽谋反,然后把曹爽三族及其亲信同党数千人全部诛杀,手段可谓狠毒,毫不拖泥带水,一次斩草除根,这就是司马懿的所有手段,让人不寒而栗,整个高平陵政变可谓是精心策划。
虽然司马懿只有三千人,但是整个高平陵政变中几乎没有什么军事行动,司马懿仅仅是靠三千死士和司马师手下控制了洛阳城,然后用谋略手段欺骗曹爽,所谓的上兵伐谋,不过如此吧,并不在乎军队数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