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北方军队为何放着盛世的好日子不过,却跑去跟着安禄山造反?

安禄山是个欲壑难填的人,权势是很多人都一生在追求的,有追求的人大多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想着进步。

安禄山不是汉族节度三使,人马几十万,心腹大多外族,一个地方权锋到了顶指的人,对大唐的归属感就不会很强了。

安禄山唬弄李隆基,看起来在皇上面前装小丑,其实是拿李隆基当小丑,吃定了李隆基那么皇帝在他心里就没了威严压迫感,但是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他没有反,他怕李林甫。

安禄山也是记李隆基好的,直到造反时还说对不起李隆基,可怎么走上这条路。

这就是节度使制度弊病,地方上军政一起管,一把抓,那么对地方的控制力就强,等于就是自己地盘,又兼职三个节度使,还是靠在一起的,简直是太可怕,后勤还是中央出,因为属于国家军队。要钱要粮在当时来说是正常的,肯定是张大口要,有太多结余,李林甫当宰相,对情况掌握很深,钱粮人员调拨把握的很不错,听话表现好,就送点,有什么心思就紧点,安禄山有需求老被弄的欲仙欲死的,唬弄不了的人自然就心生畏惧。

杨国忠上来后,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安禄山,总是找茬,后来就整天和李隆基讲安禄山要造反,安禄山当时还真没想反,当地方太上皇日子太好过,还太特么不用太超心,但是自己的行为和做的事情却也知道很多是不能做的,在军队搞肃反,养自己私军,地方干部排挤杀害,用亲信人,把个北方弄成独立王国。虽然没想反,可行为都是造反的行为,心虚,在加上钱粮不给了,好处也没了,那就事业上在进一步吧,起兵了。

总之来说,安史之乱是李隆基自己的问题最大,当皇帝后期真的昏聩了,节度三使这就是把刀给了安禄山,还没加防范,一点控制的力量都没安排,怪不得别人,节度使们后来平叛,可中央乱了,长安都丟了,到处战火,后勤往往协调很难,就让节度使们自己管地方民政来维持军队,从此,节度制度成了大唐灭亡的主要原因。

汉末,让地方自己养军队打黄巾,汉亡

唐,让有军队的将领管地方,唐灭。

清末,让地方自己弄军队自己弄粮饷,湘淮势力发展,从此晚清失去了南方控制,掌握在汉族官员手上,为以后顺利的进入民国铺平了大道。

举报 分享 2022-01-11 14:34:46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