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农村传统葬礼正在消亡 陈规陋习正在被淘汰

死亡在中国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人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死往往比生还重要,至今还能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这点。

中国人对死的看重也往往带有迷信色彩,比如丧葬,尤其是汉族,对人死后的丧葬往往追求极尽哀荣,在山东尤其明显。

中国的丧葬文化历史深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很多风俗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不过咱们临沂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这些陋习。

很多老人生前没有享到多少福分,但是死后却“享尽荣华”。在咱们临沂的农村,老人们死之后要有上等的棺材,甚至至今很多老人生前就开始寻觅好的木材。

以前生活条件差,棺材的材料还没有多大要求,现在很多老人死后如果没有上等的棺木,会显得子女很不孝顺,一口油松的棺材可能就要上万块。

在临沂的农村,老人去世要有三天的发丧时间,沾亲带故都要来吊唁,较为亲近的本家三天都要披麻戴孝。即便是没有亲戚关系,同村的人也要来“人情”,就是备上几十块钱“礼”,吃上一顿。

这丧宴一般都要在十多桌以上,三天要摆上十多场,每桌鸡鱼肉必备,一般都要十个盘以上,还要加上酒水、香烟,也是一项经济负担。

除此以外,农村丧葬还要请乐队,繁杂的礼节全都由这些故事陪同,出殡和五七坟还要“点戏”,又要掏钱。

对于孝子孝眷来说这三天基本上都会腰酸背痛,一天不知道也磕多少头,夜晚守陵,直系子女还要拉“哀杖”,腰都直不起来。

死后还要埋坟,条件好些的会用石头砌起来,条件再好的还会立碑,不要觉得立碑简单,又是一套繁琐的说法,一万块钱不一定够。而且“死人和活人抢地”的情况依旧存在。

不过近年来临沂市提倡新式丧葬,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丧葬精简了不少,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作为子女应该明白,人死如灯灭,花钱再多也没有意义,不如在老人生前的时候拿钱来孝顺他们,这才是意义所在。

举报 分享 2018-12-24 16:27:18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