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性融合

文|戴慧哲

当下,中国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储备成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有力保障。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是基础,关键在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国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中学应当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三个方向的融合,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努力为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创新人才支撑。

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心理健康是基础保障。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系“社会适应力”与“个体发展力”的连续统一体:适应性指向稳定状态,是先决条件;发展性指向创造趋势,是高阶目标。而“适切性”作为创造力的特有属性之一,又是心理健康的题中应有之意。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对于受学业负担、疫情反复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中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减少他们认知资源的消耗,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丰沃的土壤;而学生的每一次的创意也将“化作春泥更护花”,反过来提升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秉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学校的创新人才教育活动应当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导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中学生提升自我意识、学习兴趣、人际关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减轻中学生因学业负担、疫情反复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学生坚韧、乐观和自我效能等积极的心理资本。另一方面,推进心理健康与创造力融合的校本改革。创造潜能极具敏感性和可塑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实践应当根据中学生的不同的人格特质、认知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当不断创新心理辅导与咨询机制,如运用艺术治疗与创作等方式来引导青少年的自我实现,绽放创造力之花。

二、与美育的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校园美育是关键抓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意与创造力的培养既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终极目标之一。青春期作为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关键期,学校应当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得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第一,注重学生日常创造力。“创造力不只寓于伟大,更见诸平凡。”在美育课程、拓展活动和文化环境中,学校应当启发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文字等多角度体会细微处的美,增强对生活中创意细节和创造过程的捕捉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日常创造力。第二,加强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学校应围绕特定主题或项目对相关内容进行多学科交叉重组,构筑以“科学与数学、人文与文化、艺术与审美”多学科联动的立体化美育知识网络,在增强中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发散思维、探究内驱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构建注重创新意识的美育评价标准。大多学校现行的美育评价理念仍处于狭义美育的概念范畴,未能对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激励作用。学校应当鼓励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建立符合美育规则、育人特点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美育认知狭隘化,避免美育知识技能化,以“全人”的教育和评价理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生涯规划是进阶通道。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国范围内逐步掀起了创新人才计划的浪潮。从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到全国性的英才计划、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我国不断尝试构建卓越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体系。然而,受教育考试制度制约、没有成熟的贯通培养体系、缺乏有效的衔接模式,目前大多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力不尽人意。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引导创新人才提升自我认知、发展规划能力和个体生命质量。首先,开发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生涯课程。学校可以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增强中学生能力认知、学科悟性和职业兴趣的生涯规划系统课程,初步形成吸纳高校专家团队协同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资源框架。其次,搭建生涯规划平台与创新实验室。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生涯测评、诊断、辅导一体化的生涯规划教育平台,也要积极建设中学科学创新教育实验室,综合利用创新教育基地拓展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创新的主动性。再次,组建生涯规划师资队伍。通过聘请高校资深专家进行培训,学校形成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组成的非专职但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团队。最后,融入信念与使命教育。学校要在促进学生生涯探索的同时,启发、引导有创新潜能的青少年群体结合兴趣特长和国家需要,肩负起特殊的时代使命、担当有为。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国家层面仍需加强顶层设计,推出“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链。“人人皆有天赋,人人都能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在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因材施教,在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引导每个青少年都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潜能,迸发出独特的光芒,成为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平安少年”公益项目课题组)

举报 分享 2022-08-09 16:41:40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