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损伤的类型
1.热痉挛
高温下长时间或剧烈活动,容易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导致血液中钠、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抽搐或疼痛。通常小腿肌肉或剧烈运动的肌肉群比较常见,因为短时间内复发的概率较高。如果出现这种症状,患者应立即休息。
2.中暑衰竭
是很严重的症状,主要是因为环境高温闷热,出汗过多导致水分和盐分流失过多,导致脱水。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虚弱、恶心、呕吐、头痛,体温约37℃ ~ 40℃。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用冷水喷洒或擦拭,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给予水或电解质饮料,并立即送医。
3.中暑
又称“中暑”,是最严重的一种热损伤。由于中枢体温调节异常或不能正常出汗,体内积热过多。主要症状为体温飙升(常超过40℃),并出现皮肤干燥、无汗、头晕、心跳加快、抽搐、休克等症状。万一中暑,需要马上送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和高死亡率。
此外,中暑还可能并发横纹肌溶解症,这种疾病常发生在运动过度或湿热环境的情况下。主要原因是肌肉细胞受到严重损伤,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而影响其他器官,尤其是肾脏。
万一中暑了怎么办?
1.症状较轻时,找个阴凉通风处,就地休息喝水,一般可自行恢复。
2.对于症状严重者,如热痉挛,患者不能自发抽搐,要防止患者咬人、吸气、跌倒。呕吐时,患者的头部会偏向一侧,以保证呼吸道通畅。除上述治疗外,昏厥、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脱去衣服,进行物理降温,如擦拭身体、冰袋敷等。,并立即拨打120或被送往最近的医院。
中暑最重要的治疗是迅速“降温”。如果人体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很多生理功能都会受到阻碍,进而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预防中暑有秘诀。
1.喝水
天气炎热,即使不运动也容易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水温度不宜过高,宜少量多次。
2.防晒
户外工作者应尽量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户外作业时做好防晒工作。外出时,注意戴墨镜、宽边遮阳帽,穿防晒衣。防晒衣要尽量轻薄、宽松、轻便。
3.室内通风
高温时千万不要关门窗。早上或晚上最好打开门窗通风。中午天热的时候,可以打开空调或者电风扇,把室温尽量降低到26℃左右,避免中暑。
4.准备药品
体质较弱的人,在炎热的天气外出,需要随身携带一些风油精、十滴水等药物,可以很好的缓解中暑。如果情况严重,应该尽快去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