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型人格,潜意识和意识的焦点是消极的,动机是满足自己的价值感,认知认为批评别人是为了别人好,情绪具有攻击性,行动上有大量批评,批评时肌肉在身体上绷紧。
根据潜意识安全感的不同,有两种类型的指责型人格。一个是安全感强。他会批评很多身边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另外一个就是安全感不强。他对周围人的批评主要埋在心里。
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被指责带来的心理挫败感。但有些人小时候生活在父母的批评中,长大后却沿袭了家庭的“指责型”人格特征,广泛批评外界的人和事,显得挑剔、刺耳,充满了言语攻击性。
这种行为模式使他们在人群中孤独,对群体的归属感较差。同时,他们渴望爱情,却不知道如何去寻求。
本质上,他们深受“指责型”家庭氛围带来的人格层面的影响。
“指责型”家庭氛围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责备、攻击、否定或嘲笑为主,缺乏认可和鼓励。
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人,往往抑郁而敏感,容易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往往消极地高度关注自己。
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往往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向内批判,向外讨好,一种是广泛批判。相比较而言,“向内怨,向外请”的人,长期自我压抑,导致心理压力更大,焦虑水平更高。而“广被指责”的人,虽然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但心理压抑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焦虑水平相对较低。
在“指责型”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容易将“指责型”模式代入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他们容易对周围的人进行批评、要求和指责;另一方面,经常不能很好的接受自己,总觉得自己错了,不好,没有尽力。
常见的指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非理性的“责任归属”和“事后追责”;另一种是不公平的比较,将被告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抬高他人,贬低被告。
最近,指责型人格火了。其实还是因为某个正规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这些因为是小镇作家而破防的人,因为没有导师而成为指责型人格?
嘲讽普通人的努力,践踏他们的自尊,最后把这些不公归结于普通人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