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资料 风景优美不容错过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朝的皇宫和大型皇家园林。建于清朝乾隆、光绪年间,占地297公顷。曾属于清代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它以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而闻名,是中国园林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1860年,延寿寺赏其残迹,收跑者(万寿山昆明湖碑)。
关于颐和园的文章早已汗流浃背,无论是从文物考古还是旅游,不要说面面俱到,但也是研究透彻,根本无从下笔。幸运的是,我们收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清漪园前后的一些影像。下面就来说说这些照片,了解一下颐和园过去生活的概貌。
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指三明)前的西牌楼,被劫后还保留了一段时间。
300多年前,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中原王朝推翻前朝后,会破坏以前的宫殿,重新开鼓,建立自己的都城宫殿。而是把前朝皇宫里的东西全部收集起来,把前朝遗民全部从内城赶到外城,清廷拎包入住。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被留下了,知道我一时拿不出来。如果有现成的,我就完全用。这真的是明朝宫殿建筑的完整保存,不像元朝大内命运的彻底毁灭。清朝前三代省去了建宫的劳力,但又要出成绩。因此,在康熙朝基本稳定之后,康雍在第三代就全力建造花园。被外国人誉为“颐和园”、“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最早建在西郊海淀,玉泉山景明园、香山景逸园、长春园相继建成。这就形成了皇家园林西郊“三山五园”的雏形。
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前的西牌楼还在。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完成圆明园扩建工程后,在《御圆明园后记》中说:“后人不会放弃这种建园的努力。”乾隆十五年(1750年),仅仅六年后,乾隆大人自己就以“繁重的劳动”开始了他的清漪园工程。他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写的《御万寿山昆明湖记》中表达了修建清漪园的两个原因:一是治水,二是为母亲祝寿。为什么他愿意背上食言的罪名(通常你是没有笑话的)去建清漪园治水和庆生当然是两个著名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是甘龙勋爵本人想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一座花园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展示他的才能,炫耀他的功绩。用这个园林,林龙巢,来建造一座永恒的丰碑,把他作为连接清朝过去和未来的一代人来纪念。世事难料,谁想到乾隆皇帝驾崩六十二年后,三山五园乃至大清国都被这场灾难摧残殆尽。
1860年,佛香阁被毁,鸥坊一片废墟。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后的大报恩延寿寺和佛香阁的巨大基座。
昆明湖最早有记载的名字是翁山湖。金元以后,翁山湖水体稳定,湖面扩大,有成为风景名胜的趋势。元朝灭金后废弃,在中都城东北新建大都城。为了将玉泉山丰富的水源引入大都城,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开始督修大运河的百福堰水利工程,在昌平百福村修建百福堰,拦截各山泉水,使之“西转南”,流经青龙桥,绕过翁山,流向翁山。在翁山泊处向南挖一条河,即长河,穿过京城,经高梁河流入通州大运河。翁山波被纳入北京供水系统,湖水可蓄可排,可供船只航行。原来的翁山泊变成了具有调节水量功能的调蓄湖,水面比辽金时期更宽阔。当时的玉泉山、翁山、翁山波山水相连,风景秀丽,素有江南“西湖胜景”之称。但元末白浮堰堵塞断流,翁山水面一度缩小。明代翁山公园周边没有大的建设。清乾隆十五年建清漪园时,翁山公园挖深,向东扩建。其面积是明朝的两倍,改名昆明湖,翁山改名万寿山。
1860年,位于万寿山东山坡的花城阁多宝琉璃塔,是一组寺庙园林建筑。始建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主要由花城阁、六间斋、多宝琉璃塔、左联潘芸组成,除塔外全部被毁。
清漪园最终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历时十四年。清漪园的主体建筑是延寿殿,是为庆祝重庆太后的生日而建的。它位于万寿山(翁山)的阳。它起于昆明湖山脚前呈之字形排列的三座七楼四柱木牌坊,上至山顶无梁寺智慧海。后山是四大洲的藏传佛教建筑(须弥山荆灵)。延寿寺的主体建筑是巨大平台上的佛香阁。这个亭子本来是为了建一个九级宝塔(延寿塔),但是建到第八级就塌了。之后,宝塔被废弃,建起了亭子。传说版本很多,不知道采用哪一个。1860年被毁的原亭已无踪迹,绘画和照片中也无可信信息可循。佛阁被毁前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佛香阁是按照原来的重建的吗?几乎是破案了。对比照片,景福阁已在顿悟阁原址重建,但景福阁与顿悟阁相差甚远,简化的甚至是两间平房;长葛三层复杂的带钟斜山横岭模型,改建简化为两层斜山滚棚式;镜亭还没修,残迹都拆了去修其他建筑了。所以佛香阁的原始风格比较混乱。
1860年,十七孔桥显示南湖岛上的亭台楼阁和万寿山上的佛阁已经被毁。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世人皆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事实上,清漪园和三山五园都被洗劫焚毁,但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的关键部分,所以更有名。清漪园是清廷重建的,所以重建后的颐和园给后人的感觉是名称和形象都是全新的,淡化了清漪园的多灾多难的经历。光绪皇帝为什么要重修清漪园?其实早在同治年间,就有重建清漪园的讨论。同治想通过重修清漪园让两宫的皇太后活下去,但他在紫禁城独占朝政大权,没有成功。光绪皇帝也是念出了这个心思,后来用乾隆皇帝对重庆皇太后(乾隆皇帝的生母)的孝心,修建了清漪园,说是慈禧太后同意重修清漪园(此时慈安皇后已经去世),清漪园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改名为颐和园。
1860年,十七孔桥和南湖岛被彻底摧毁。
一直有一种悲哀的说法: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享用,导致甲午战争失败。那么,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的说法从何而来?根据研究者的史料,这种说法源于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的文章。1899年,梁启超在《分危言》一文中说:“海军初建时,不到两年,颐和园工程浩大,所筹款项全部用于土木。此后,他们被命名为海军捐赠者,但实际上他们都是由颐和园项目捐赠的。”梁启超的说法没有考证依据,基本上是为了反对慈禧制造的舆论。据历史人士调查统计,清军在海军建设上的投入不亚于日本。从1861年北洋水师成立到1888年组建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共向海军投入1.2亿银元,每年达300万两,占每年财力的4%-10%。从1868年到1894年,日本政府拨给海军的经费为9亿日元,相当于只有6000万两白银,每年共计230万两白银,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1860年,寿山东麓雨花阁西南,英法联军烧毁前。
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颐和园占用海军经费并不属实。名义上是慈禧修缮颐和园的经费挪用了北洋水师的经费,实际上是地方督抚孝敬的钱,只是挂靠在海军经费的名义上。1888年秋,春亲王通过李鸿章,指示长江沿岸一些富庶省份的督抚、督抚,为纪念老佛爷而修建颐和园。但考虑到自己的形象,当年的统治者也觉得不光彩。当时的酒精王子奕譞掌管着海军衙门,所以他以海军的名义拿出了260万两白银。这二百六十万两人民币,除了一部分用于修建颐和园,其余的都投入了铁路建设。从这一点来看,修颐和园的钱似乎与海军经费无关。这笔钱也不属于海军。不仅如此,战争打响后,慈禧太后还从内库拿出300万两补贴海军。
1860年,铜被掏空镀金,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
一张是万寿山雨花阁西南全图,一张是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三层楼时的西北全图。其他的都是从火烧清漪园到重建清漪园。我要向被英法联军蹂躏焚毁的清漪园致敬。
1860年,万寿山大谢延寿寺最后一重建筑,砖玻璃亭,无梁殿智慧海,为无量寿佛,外墙嵌千余琉璃佛。
1860年,万寿山佛阁遗址和大报恩延寿寺烧毁。
1860年,甘龙效仿康熙在喀尔喀蒙古定居,开创了多伦诺尔盟惠宗寺的先河,并派遣大臣和工匠前往西藏巴莫的萨摩耶寺(桑园寺)。两座修道院是仿造的。承德万寿山和普宁寺的大殿是须弥山荆灵和项燕宗音阁。
1860年,万寿山昆明湖,佛香阁全毁,鸥坊一片废墟。
1860年,文昌阁西北,在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
1860年,知静阁西北侧,四周大门被乾隆皇帝御书遮挡,南秋水、北北苑春山、东回廊东营、西双宁西陵被英法联军轰炸,但幸存下来。由于他们无力修复荒山,慈禧重建颐和园时,拆除的构件被用来修复其他建筑。
1860年,知静阁西南侧,正殿被毁。从西宫门北岸向东北方向拍摄,万寿山佛香阁被毁。
1870年,东海岸铜牛北侧,铜牛铸于甘龙二十年(1755年),背面刻有甘龙皇帝手书“金牛铭”
1870年,在东海岸铜牛的南边
1870年,东宫门通往延寿寺的湖畔林荫隧道,后人的长廊尚未建成。
1870年,东宫外牌楼“奇秀”
1870年,东宫门外有一只青铜狮子。东宫大门被毁,筑了一道障壁。
1870年后西河三孔桥和苏州街
1870年,劫案发生后,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等建筑消失。
1870年,南湖岛月门被劫。
1870年,昆明湖北岸的大报恩延寿寺码头俯瞰玉泉山,原有的西牌楼被废弃,只剩下柱子。
1870年,昆明湖东岸一片废墟,文昌阁只剩下城台,知春阁不见了。
1870年,青岩石船和乔迪、什邡的建筑被彻底摧毁。
1870年,万寿山宝云阁
1870年,十七孔桥,连接昆明湖东岸和南湖岛。
1870年,建于乾隆年间的十七孔桥是公园里最大的桥。
1870年,南湖岛十七孔桥
1870年,十七孔桥和铜牛
1870年,十七孔桥和万寿山。
1870年,万寿山大谢延寿寺第五次入香界智慧海,佛香阁被毁。
1870年,万寿山大谢延寿寺第五次入香界智慧海,佛香阁被毁。
1870年,万寿山谢延寿寺,火烧废墟右侧。
1870年,万寿山为感谢延寿寺的好意,焚烧后留下废墟。
1870年,万寿山的佛阁和大报恩的延寿寺建筑消失。
1870年,万寿山后面的四大洲遗迹。
1870年,万寿山后面的四大洲遗迹。
1870年,万寿山花城阁多宝琉璃塔。
1870年,昆明湖,万寿山
1870年,万寿山昆明湖东北岸遗址。
1870年,万寿山昆明湖抢劫案现场
1870年,万寿山北望。
1870年,万寿山及其长河。
一八七○年,素云延城关
1870年,位于昆明湖最南端与长河交汇处的一休桥,通过桥洞看到西堤上的景明楼。
1870年,一休大桥从桥的东南岸向北被拍摄。
1870年,一休大桥被从桥的南面的西岸拍摄到了北面。
1870年,一休大桥
1870年,知静阁东侧。
1870年,智慧海,香界琉璃牌坊,佛香阁基座,一片废墟。
1870年,跑者西藏(万寿山昆明湖纪念碑)幸存,华福馆被烧毁。
1871年,宝云阁
1871年,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后,延寿寺大受奖赏。
1871年,十七孔桥
1871年,万寿山赏赐延寿寺智慧海。1860年英法联军将其洗劫一空后,它是一座砖砌、上釉、无梁的厅堂结构,在大火后并未被毁。
1871年,万寿山跑者集(万寿山昆明湖纪念碑)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幸存下来。
1873年,铜牛北边,1860年断的尾巴还没修好。
1874年,万寿山花城阁的多宝琉璃塔
1875年,青岩石舟遗迹(什邡)
1875年,寿山宝云阁
1875年,万寿山佛香阁遗址和大报恩延寿寺烧毁。
1875年,边桥与西牌楼,牌楼与北哨之间的建筑被毁,桥上石护栏全毁。
1877年,东宫门外有一只青铜狮子。东宫大门被毁,障壁上粉刷的墙皮斑驳。
1877年,一休大桥
1880年,铜牛北边,1860年断的尾巴还没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