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海拔多少米 它是高原上的明珠
青海湖,藏语名措温布(意为“蓝色的海”)。青海湖海拔3196米,位于青藏高原和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它是由青海大同山、日月山、南山之间的断层崩塌形成的。
成因
青海湖的构造是一个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层与周围山体相连。两亿-两亿年前湖泊形成之初,原是一个大型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连。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的道塘河排入黄河。这是一个外流湖。直到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的山脉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开始,湖东的日月山和野牛山迅速抬升,堵住了原本涌入黄河的道塘河,迫使其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洱海,随后又分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环境变化
由于渗漏通道的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一个闭塞的湖泊。再加上气候干燥,青海湖逐渐从淡水湖变成了咸水湖。北魏青海湖周长称为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代为350公里。距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一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的查韩城(建于汉代),原在湖边。东西两侧分别后退了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了100米左右。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多公里。
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湖面3205米,湖面面积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面积4568多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测得湖水水位约为3195米。湖泊面积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泊面积4282平方公里。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面积为4256.04多平方公里。2013年8月,青海湖面积为4337.48平方公里。湖水体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盐度12.32 g/L,含盐量1.25%。
2017年8月,青海湖面积4435.69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60.19平方公里,比历年(2005-2016年)同期平均增加101.54平方公里。
鸟类资源
截至2014年8月,青海记录的鸟类种类增加到222种,
青海湖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冷夏凉,暖季短,冷季长,春季多风沙;降雨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
照明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多在3000小时以上,比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全年日照百分率为68 ~ 69%。年总辐射为171.461 ~ 106.693大卡/平方厘米/年,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高出10 ~ 40大卡/平方厘米/年。
温度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略高,年平均气温在1.1℃-0.3℃之间。年平均气温在-0.8℃至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在6.7℃至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在-6.7℃至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25℃至24.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31℃至-33.4℃之间。
水分
湖区年降水量较少。但东部和南部略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年降水量412.8mm,南部359.4mm,西北部370.3mm,西部360.4mm,324.5mm,年蒸发量达1502mm,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大部分降水集中在5-9月,雨热同季。
大风和沙尘暴
湖区大风沙尘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到傍晚多大风,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 17m/s)全年平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3月最多19天。平均沙尘暴日历年是14天。重点保护区——鸟岛布哈河口西北,最大风力9 ~ 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影响大,全年多受西风控制。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较小。在风的作用下,一般浪为2 ~ 3级,最大为7 ~ 8级,全年6级以上浪的天数约为40天。
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着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最高气温22.3℃,平均16℃。下层水温低,平均水温9.5℃,最低6℃。秋季由于湖区多风条件,湖水被搅动,使水温分层现象基本消失。
冬季湖面结冰,湖面温度出现逆温层。1月冰下湖面上层水温-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面水温又开始回升,逐渐恢复到夏季和季节的水温。
冰况
由于青海湖中无机盐含量少,湖水的结冰温度略低于0℃。每年11月中旬起,湖区气温降至0℃以下,次年1月气温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年平均封冻期108-116天,最短76天,最长138天。冰厚一般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冰封后冰面平坦,经常因狂风出现裂缝和沟壑。冬天,你来看湖光山色,那里的一切都是白色和银色的。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的作用下,巨大的冰山漂向岸边,最大的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以后,湖里的冰完全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