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辅佐刘备后,他的四位好友都去哪了?孔明闻讯后叹息

诸葛亮出自徐州琅琊郡,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对于诸葛玄来说,原本就是刘表的部下,所以诸葛亮就长期留在了荆州。

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荆州隐居下来。在此期间,诸葛亮喜欢吟诵《梁甫吟》,又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虽然大部分人对他不屑一顾,不过,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却相信诸葛亮的才能。因此,他们也成为诸葛亮的四位好友。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后,他的四位好友都去哪了?

一、崔钧

首先,崔钧,字州平,出自冀州之地。崔钧的父亲崔烈,曾担任东汉朝廷的太尉。公元189年,董卓来到都城洛阳,篡夺了朝廷大权,并将崔烈的父亲抓了起来。公元190年,崔钧跟随袁绍等人讨伐董卓。不过,在董卓迁都长安后,讨伐董卓的联军也随之解散了。于是,崔钧来到了荆州,并和诸葛亮结识。不过,在此之后,就没有崔钧相关的史料记载了,也即属于下路不明的情况。

此外,对于崔钧所在的博陵崔氏,是古代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北魏时虽然门第低于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在北齐北周时全面上升为一流士族。至唐代有六房位列七姓十家,尤以博陵第二房最为显赫,唐初《氏族志》原稿就是以第二房的崔民干为第一等士族,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天下人公推第二房崔氏为“士族之冠”,博陵崔氏在唐代有宰相十六人。

二、石韬

其次,石韬,字广元。和荀彧、郭嘉等人一样,石韬也出自颍川地区。东汉末年,因为中原地区爆发了战乱,石韬和徐庶一起来到了荆州,并成为了诸葛亮的好友。对于石韬等人,诸葛亮曾表示他们能够日后能够担任刺史、郡守等官职。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当然,在荆州期间,石韬并没有为刘表效力。对此,在笔者看来,刘表割据荆州期间,主要重用了蒯氏、蔡氏等本地士族,这促使诸葛亮等人都不愿意辅佐刘表。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后,曹操率领大军来到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放弃了抵抗。对此,诸葛亮跟随刘备一起转移,从而继续抵挡强大的曹操。而石韬和徐庶一样,都归降了曹操。自此开始,石韬和诸葛亮自然分道扬镳了。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石韬担任了太守、校尉等官职,因为没有获得较高的官职,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表达了叹息的态度,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曹魏人才济济,石韬和徐庶才没有获得重用。而这,无疑会增加诸葛亮北伐中原的难度,毕竟,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确实太大了,这不仅体现在疆域地盘上,也包括了人才的质量、数量等方面。

三、孟建

再者,孟建,字公威。东汉末年,孟建也来到了荆州,并和诸葛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和诸葛亮不同的是,孟建投靠了曹操。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孟建被册封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这无疑是朝廷大臣了。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诸葛亮在率军出祁山时(这是第二次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时司马懿在担任荆州都督),曾回复司马懿的信件,并在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建致意。不过,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孟建在曹魏的功绩和成就,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四、徐庶

最后,在诸葛亮的四位好友中,徐庶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了。徐庶出自颍川地区,东汉末年,徐庶来到荆州后,不仅和诸葛亮结交,还一度投靠了刘备。但是,到了公元208年,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徐庶被迫归降了曹操。按照《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说法,徐庶来到曹操身边后,选择一言不发,这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也即体现出他对于刘备的忠心。

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徐庶在曹魏担任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官职。其中,就御史中丞来说,是一个需要经常向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官职。从这一角度来看,徐庶来到曹魏后,并没有真的做到一言不发。

总的来说,对于诸葛亮在荆州结识的四位好友,三位跟随曹操,一位下落不明,这显然是能理解的。毕竟徐庶、石韬、孟建的家乡,都在曹魏的疆域内,他们很难舍弃自己的家族,并跟随刘备颠沛流离。毕竟,刘备当时在荆州是寄人篱下的,和曹操比起来,刘备集团确实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举报 分享 2022-04-22 06:48:5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