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得了天下,必杀哪两人?诸葛亮其实心知肚明
命运是不固定的,未来会发展成怎样,这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的机遇,无论好与坏,这都是生活赋予的历练。但人性又是贪婪的,当你的生活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你就会想要的更多。
我国经历了上千年,朝代之间的更替是稀松平常之事,政权的改变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自古在君王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疑和有些残暴,他们不怕自己身上留骂名,就怕守不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荣誉。
一、刘备的成名之路
古时候国家建立之初,经济与每一个人的生死,都有帝王来决定。皇帝的位置是世袭制的,每一个皇子都有继位的可能。但历朝历代对于权利的相争也从未消退过,有能力者想要居于高位,这就衍生了很多的斗争。
纵观历史有权利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纷争,有纷争就一定会有反抗,这就产生了许多的战争,到最后受苦的还是寻常百姓。朝代在刚开始建立时,会经历一个由兴到衰的阶段,最终被他人所推翻,这就让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皇帝手中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想要将其推下位并不容易,这就需要一群人的努力。就算最终起义成功了,那新的朝代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新的职权者身上也一定会因此出现污点。
在历史上出现过多位传奇帝王,他们出身平凡,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招贤纳士,一群人通过多年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刘备和朱元璋都是草莽出身,他们最终却慢慢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刘备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将很多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转变为了现实。他也很懂得如何去收拢人心,当时不惜想要摔死自己的儿子,来寻求大将的跟随。在反抗的过程中,刘备看似是忠贞仗义之人,但他也是有自己小心思的。
刘备的才能毋庸置疑,他有勇有谋是能屈能伸的男人,能够建立起新政权,也能够在乱世之中隐藏自己的实力,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备便深知这一道理。当年的桃园三结义,更是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备是一个很惜才的人,只要他觉得对自己的宏图大业有用的人,便会百般拉拢,无论对方是什么出身,是什么脾气秉性,刘备都能够与之称兄道弟。多年来刘备身边一直是能人贤士不断,这些人也对他死心塌地。
二、关羽既是兄弟也是威胁
可自古也有一句老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人心就是这么多变,当鸟被杀尽之后,当时起到重要辅助力的弓箭将会被弃置一边,当兔子被抓捕完之后,狗也会被人烹食。
这种事件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很多,帮助帝王取得皇位的开国功臣们,在局势稳定之后,都以各种理由被剥夺了手中的权利。君王身边,岂容他人酣睡,这一道理是自古做臣子,都要明白的,这些有功之臣大部分都是惨淡收场。
三国时期的局势特别的混乱,这时各方势力相互竞争,谁都想成为那个天下霸主。刘备也因为身边有很多的能人,加入到了争夺天下的队伍之中,如果刘备真的得了天下,最可能被杀害的有两个人。
第一个就是关羽,他和刘备是结义兄弟,两人的感情在外人眼中是十分深厚的。关羽可谓是有名的一位猛将,他杀敌速度极快,而且作战很勇猛,但他这个人唯一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性格有些自大。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猜想并不真实,毕竟刘备对关羽特别的信任。在刘备还没有起义之初,他们就已经成为了生死兄弟。但关羽败就败在了他的性格,除了刘备之外,他完全不服从于任何人。
关羽是一个很忠心的人,但是他心中最佩服的人只有刘备一个。人有生老病死,刘备也并非神人,如果他去世的话,那关羽很可能会不服从于任何一代君王。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样没有能力的君王,更不可能让关羽信服。
按照这一思路慢慢往下分析的话,我们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当刘备去世之后,关羽会取代刘禅的位置。但他又不适合做帝王,刘备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有很可能会再次败在关羽的手中,所以关羽一定是刘备,第一个会想尽各种办法除去的人。
三、智慧囊诸葛亮让人忌惮
刘备第二个要杀的人便是诸葛亮,他是刘备的军师,此人才能出众,在当时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人。他对于未来局势走向,基本上都有一个大致的推断,而且事实证明,他的每一个分析几乎都没有太大的差错。
诸葛亮能够在战斗中,准确地分析出敌军的安排布阵,可以说刘备之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诸葛亮。诸葛亮也是因为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和三顾茅庐之情,所以一直留在刘备身边。
诸葛亮的名声太高了,有功高盖主之嫌,刘备无疑是想将取得的荣誉,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的。但诸葛亮的存在是一个很大的危险,所以另一个最想杀掉的人就是诸葛亮,对于这个一点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
这些也都只是后人们的推测,因为刘备在局势还没有稳定之时,就已经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还嘱托诸葛亮一定要好好辅佐刘禅,如果刘禅能力有限,他也可以取代刘禅的位置。
可之后他又嘱托赵云等人,一定要保护好刘禅,以大将的身份巩固刘禅的位置,将那些觊觎皇位的人逐一清理。刘备的这一步安排真的是特别的巧妙,用赵云来压制诸葛亮,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不过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反叛之心。
总结
刘备在历史上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仁君的代表。他为人宽厚,对所有人都公平以待。但成大事者,又有谁的心思是单纯的呢?他只不过是表面功夫做得特别的完美罢了。
在各种历史事件中有很多的经验之谈,可以供后人们借鉴。现代人其实也是如此,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会生出猜忌之心,对身边人也不会真正的信任。这是人性,是很难彻底根除的,无论做什么事,大家都是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