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句句在理,竟还是输给了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众多事迹当中,武乡侯骂死王朗,成为了津津乐道的一处事迹,这自然是罗贯中所虚构的故事,其中的台词,却也颇为有趣,但是如果让我们来好好分析这一段话语,却并不难以发现,其实王朗没有说错什么。
在《三国演义》当中,劝降的画面并不在少数,而且大多获得了成功,比如李肃劝说吕布,李恢劝降马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唯独王司徒在诸葛亮这里碰了一个铁钉子。
王司徒是如何说的呢?“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至于曹魏从曹操开始,“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王朗还认为“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如今诸葛亮发动北伐,如同以卵击石,自投罗网。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公元228年,此时距离蜀国夷陵惨败已经有五年时间,虽然国力得到恢复,显然不及巅峰期间,诸葛亮发动了北伐,兵力大约在8万人左右,这也是数次北伐当中兵力最大的一次。
而曹魏因为曹丕篡汉,政权不稳,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依然处于守备的状态,但是其纸面实力,却依然高过蜀汉不少,从领土上来看,魏国包括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十个州郡,尽收华夏长江以北的土地,至于蜀国只占据了一个州益州,虽然益州的土地相当大,包括了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部分,但是这些地区,不少还没有完全开发,而且交通困难。
在人数上,蜀国一共28万户,94万人,而魏国达到了66万户,将近443万人,相当于5倍蜀国的实力。必须要说明的是,蜀汉内部集团派系划分,也导致了行政体系的臃肿,在蜀汉94万人当中,士兵占据10万,官吏占据4万,反观吴国230万人,官吏不过3.2万,这也说明了蜀国因为长时间的军事征讨,有着很大的负担。
既然如此,诸葛亮强行出兵,的确很难有太多的胜算。
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相信这点王朗不可能不明白,因此他更多地打算,估计是以劝降为名,动摇蜀军的士气,为何王朗会输呢?说白了还是在论点上。
此次对骂主要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当时他确实是进行侵略的那个人,想来也是没有理的,所以王朗在和他对骂之时,便说他“性无名之师犯我疆界”,这本是无可反驳的事实,但是却被诸葛亮回怼道——我是奉着天子的诏命来征讨贼人,本就是合理的,不存在侵略一说。
随后,王朗便不开心了,诸葛亮称自己所奉之主为天子,那他王朗所奉之主又放于何位?随后两人便就着天下之主的政权到底归谁所有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王朗
在王朗的观点当中,这天下政权本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不是一直存在于谁的手中。最后能够获得政权之人必定是德才兼备者。随后王朗又分析了一番天下的局势,在他的主要观点当中,曹操和曹丕父子掌握天下大权乃是众望所归,加上他们的军队实力等都相当之强,所以理应由他们来掌握这天下大权。
随后王朗还对诸葛亮一方的实力贬低了一番,甚至还说出让诸葛亮低头投降的话。不得不说王朗这番话自然是有道理,当时诸葛亮一方的实力确实不如他们,和他们硬打只是损耗兵力罢了,所以还不如投降来得好,至少不会枉死那么多人。最为重要的是,在王朗的观点当中,将曹操父子在政绩上的表现都一一细说了一番,也很有道理的说明了曹魏的政权是自己靠实力争取而来。
诸葛亮
诸葛亮也不是示弱的人,面对王朗这番言语,他自然是不会轻易低头。
诸葛亮啊直接将王朗本身的漏洞和弱点都一一找了出来,并没有从正面去回答王朗所说之事,而是避重就轻,甚至还提出这王冉曾经本就是汉朝的臣子,后来才投奔到曹魏党的阵营,从这方面来说,王冉根本就没有资格对曹操等人进行评判。这无疑是对王朗最大的打击,随后,诸葛亮又抛出了一系列的话语,使得王朗无话可言。
为此,最后王朗实在是没有话可反驳,于是便气血攻心,吐血而亡。
在这一场圆唇枪舌战之中,诸葛亮一直都保持着冷静,且没有像王朗那般只是单纯的讲理,而是揪住了对方的弱点对症下药,使得对方无话可反驳。所以说这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吵架更是一门艺术啊!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