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识破了空城计,为什么还会撤军?文学家:不撤军都要完
谈起诸葛亮,很多人对他的事迹如数家珍,而他作为《三国演义》的代表角色,更是一个被神话的男人。他与宿敌司马懿之间的对决也让人大呼过瘾,可惜的是上方谷一战未能火烧司马懿,最后寿命殆尽的诸葛亮只能星陨五丈原,北伐大梦一场空。
说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手,有许多名片段,从曹真病逝,司马懿接手大都督开始,这对宿敌就开始互相试探对方。面对诸葛亮的诱敌之计,司马懿固若金汤坚决不主动出击,甚至在诸葛亮送来女装时,还能够谈笑风生。
当然一旦有机会司马懿也会抓住不放,比如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算到诸葛亮已死,于是带着大军进攻蜀军阵营。却没想到诸葛亮生前早已安排妥当,让姜维推出一个假人活活吓退了司马懿,因此留下了一句“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名言。
但是笔者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正交锋最多的战场并不是以上两处,而是没有刀光剑影的西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纸上谈兵失了街亭,导致后方直面张颌司马懿军队的威胁。而诸葛亮让西城百姓和官员先走,自己留下来断后。
此时的西城已经是一座空城,《三国演义》交待城中只有老卒三两个,童子两名。诸葛亮却依旧不急不乱,在城门上架起一把琴,让童子侍立两旁。同时打开城门,让老卒在门口扫地洒水,做出空无一人的样子。
果然司马懿到了之后,看到诸葛亮如此情形,连忙指挥大军撤退。后方赶到的张颌看到司马懿撤退,于是也跟着一起撤军。时候张颌询问司马懿为何撤军时,司马懿才把情况描述给他,并且断定诸葛亮城中必有伏兵。张颌不以为然,他是久征沙场的老将,名将的直觉告诉他,诸葛亮没有后手,但是眼看已经撤军也就不好再追究。
不得不说张颌想的没错,诸葛亮确实在故作玄虚,但是老谋深算如司马懿会看不透?当然不是,司马懿只简单的思索之后就看穿了诸葛亮的真正意图,所谓的空城不是给他司马懿看的,而是给曹魏皇帝曹叡看的,为的就是让司马懿能够光明正大地撤退,在曹叡面前有一个自保的理由。
如果司马懿不撤退反而进攻,那么下场会怎样?如果不撤军那么不仅诸葛亮要完,就连司马懿的家族也要玩完。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可不是说笑的,而且曹魏一族自曹操开始就对司马懿忌惮过深,深知他有济世之才,也有篡位之心。
曹叡之所以会留司马懿一条命,一方面是面对诸葛亮的入侵,曹魏只有司马懿可以抵抗;另一方面是自负自己比司马懿年轻,可以熬到司马懿和诸葛亮去世。倘若司马懿真的擒获了诸葛亮,固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也将自己的司马家架在火上烤,很可能曹叡一声令下,司马家就此灭族。
因此司马懿不敢不撤军,无论诸葛亮是否有埋伏他都不敢进攻西城。而诸葛亮也正是看穿了司马懿的心理,因此才敢在司马懿面前大摆空城计。如果对手不是司马懿,换成曹魏任何一位将领,诸葛亮势必会被生擒活捉。
当然这也只是《三国演义》的改编,真正历史是确实有空城计,但是却不是诸葛亮对付司马懿的招式。而是三国前期,曹操戏耍吕布的计谋,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同,吕布头脑简单,而且曹操的空城计也略有不同,因此吕布才会中招。
不得不说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把许多人的战绩都加在了诸葛亮的身上。比如孙权的草船借箭,一转眼变成诸葛亮的功劳;赤壁之战原本是周瑜的功劳,活生生被诸葛亮的“借东风”分去一半。不过也正是如此,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鲜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