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功成身退韩信却不得善终,不同的出生与追求,这些决定了一切

秦说汉(340)为何张良功成身退韩信却不得善终?不同的出生与追求,决定了命运

同为汉初三杰之张良与韩信,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刘邦革命成功后,张良被封为留侯,福泽后世;韩信虽被封王,但很快被贬并被杀害。张良能功成身退,是其老谋深算,而韩信兔死狗烹,则是其能力太强,让刚取得天下的刘邦仍然睡不着觉。

其实在刘邦时期的谋士,不管是张良、陈平,还是王陵,甚至是蒯通,其下场都算不太坏,因为他们对皇权不构成威胁。但手握大权的高官大多被猜忌,特别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与诸侯,则大多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清洗,所谓匹夫无罪,怀壁有罪。

张良是富二代,韩信则是穷出身,对生活的追求不同

张良的祖父、父亲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共五代韩王之相,一直到秦国灭韩,他的父亲张平身故(死因应该与秦国有关)。张良虽然没有在韩国任职,但张良的家境还是比较富裕的,家有奴仆三百人,最起码是吃喝不愁的。

史书上没有韩信父母出身的介绍,从韩信自幼贫穷,但识文断字,还且每天身负长剑的情况来看,韩信的父亲有可能是秦朝的武官,自小教韩信兵法武艺,可能是父母触犯律令被杀,韩信懂事以来就贫困交加,没有工作,所以吃喝都成了问题。

按照马斯洛之生存、安全、归宿感、尊重、自我实现的五大需求层次。韩信仍在第一级生存需求阶段,为了填饱肚子有时帮漂母洗纱来换口饭吃。但张良已经达到了第二级的安全需求,他没有尝试过饥饿的滋味,但精神上受到家仇国恨的压抑。

韩信追求的第一人生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张良的第一人生目的是为报家仇国恨,为此弟死不葬,重金请力士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韩信的追求是生理上的,张良的追求是心理上的。因此,张良与韩信两个人参加革命的动机不同。

韩信的性格相对于张良,更难得到刘邦的真实信任

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张良与韩信也投军。韩信在项梁的军中当了一名大头兵,项梁战死后,又在项羽手下当了一名郎中。但张良则是带着一百多人的队伍先投靠了刘邦,又与刘邦一起投靠了项梁领导的楚军。

韩信与张良参加革命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张良的起点比韩信要高,张良也算是带资(一百多人)入股,被刘邦封了一个厩将之职。项梁战死之后,张良随刘邦从留县一路打进了武关,到达咸阳。韩信跟着项羽参加巨鹿之战之后,也到了咸阳。

戏下分封之后,韩信离开了项羽,跟随刘邦到了汉中;张良在斜谷口告别刘邦后,前往韩国任职。按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张良与韩信都已经处于相同的追求归属感需求层次了,都在进行第二次的人生选择,只不过张良离开刘邦,韩信则投靠刘邦。

刘邦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之职,也就是催收军粮的工作。韩信仍然感觉没有得到重视,又开小差想溜走,幸被时为丞相的萧何连夜追回。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之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没过多久,与刘邦一起统兵还定三秦,占领关中之地。

张良去到韩国之后,韩王成已经被项羽给杀了,因此张良只得从小路逃走,在关中与刘邦会合,被封为成信侯,与韩信一起出征,到了楚国的彭城。但是,韩信虽有大将军之职,但没有实权;张良职务在韩信之下,却似乎更加受到刘邦的信任。

韩信虽被刘邦委以重任却无实权,兵权一直捏在刘邦自己的手里。张良虽被封侯,其实也就是一个谋士。刘邦性格多疑,对谁也不放心,特别是刚从楚营叛逃过来又想叛汉的韩信。无论哪一个老板,都不喜欢动不动就撂挑子的管理干部。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 分享 2022-04-12 07:59:1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