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削弱了藩王的实力,到西汉却导致王莽篡权,是什么原因导致

推恩令是削藩的一个有效政策,汉武帝以推恩令,把大诸侯分割为小诸侯。西汉为什么削藩,削藩的进程如何,削藩的后果如何,这里我略作点评。

从异姓诸侯到同姓诸侯

西汉开国之初,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封了七位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以及韩王信。

这就形成了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两大系统。这种混合型的政治结构只是权宜之计。由于地方诸侯都是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的功臣,手握重兵,这些诸侯的存在,对中央政府仍然是个潜在的威胁。刘邦对这些功臣不得不采取安抚的手段,以避免诸侯联手反抗中央政府,另一方面,他又以种种手段对地方诸侯实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术。

刘邦

刘邦用了

七年的时间,削平异姓诸侯的势力,七

个异姓诸侯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地处偏僻,得以保全下来。

在扫灭异姓诸王的同时,刘邦大封同姓诸王,前后有荆王、代王、齐王、楚王、赵王、淮南王、吴王、燕王等。这些诸侯国作为拱卫汉帝国的重要力量,皆出于皇族,皇帝专制制度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不过日后的历史证明,即使是同姓诸王,也仍然是国家动乱与战争的一大诱因。

朝廷与地方诸侯矛盾激化

刘邦驾崩后,地方诸侯的坐大,开始对朝廷产生极大的威胁。地方诸侯集军、政、财于一身,加上天高皇帝远,多有不法之举。比如吴王刘濞,私自铸币,还招罗一大帮亡命之徒。

对于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当时的一些政治观察家已经看出苗头,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人:贾谊与晁错。

贾谊

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政论家与文学家,他曾上《治安策》,强调“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着眼点,就是把大诸侯国分割成数个小诸侯国,以弱其力,这样中央政府才能牢牢控制住这些封国。与贾谊相比,晁错更是锋芒毕露。他曾向多次上书皇帝,强烈主张削藩。

到了汉景帝时代,由于削藩政策惹发诸侯的大反弹,于是爆发七国之乱。这也是汉代诸侯最严重的一次叛乱。不过朝廷是幸运的,由于周亚夫指挥有方,很快平定这场叛乱。地方诸侯的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不过,激进的削藩政策导致如何严重的后果,显然不是朝廷乐于见到的。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平稳地削弱诸侯呢?

推恩令的出台以及影响

汉武帝上台后,独尊儒术,大力提倡《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损抑诸侯,一统于天子,从而建立起皇帝独裁的意识形态基础。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 分享 2022-04-11 09:27:14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