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东晋危机,历史书上不会告诉你的东西:世家联合的本事
东晋世家的处世哲学:皇帝与权臣,哪方弱小支持谁。而世家就是东晋权力平衡的砝码。
我们可以从王敦的两次叛乱谈起。
其实早在司马炎时期,就开始扶持外戚力量来维护皇权,以此来对抗世家。否则也不会有惠帝一朝的杨骏辅政。只不过杨骏被司马氏宗王、贾后与世家三方联手干掉了。
自此,惠帝的朝堂便是贾后与世家共同执政,直到贾后杀掉太子司马遹,暴露了晋室皇权的虚弱,使得司马宗室觊觎皇位,开启了八王之乱。
东晋司马睿能登基为帝,靠的是王家兄弟王导、王敦。王导“录尚书事”参与朝政,王敦为大将军,督镇地方。兄弟俩一内一外,也难怪当时俗语说:“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为了削弱王氏,便扶持刁协、刘隗二人,疏远王导。这俩人借着皇帝的名义,打击世家,收拢权力,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他们忘了:权力是寄托于实力的。他们权力的源头是“皇帝”,而司马睿本身都没有什么实力的,作为皇权延伸的刁、刘二人,又能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权力?
刁刘二人对世家的打压,必然引来世家的不满。正好这时候,王敦有了“不臣之心”,以刁协、刘隗二人“奸佞谄媚,谗陷忠良,蛊惑圣听,扰乱朝政”为由,从荆州起兵,顺江而上,直达建康。
王敦此举正合世家的心意,于是世家决定集体“装瞎”。借王敦的手,给晋帝司马睿一点“教训”。
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大将军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不如我们别管了。
世家不出力,司马睿不得不派刁协、刘隗领兵。但他们的士兵怎么是王敦的对手?
王敦的基本盘在荆州,荆州西方有成汉、北方有前后赵,是东晋边防中最重要的一环。荆州能防守这三方势力,可想其军事实力绝对不弱。
司马睿身边的士兵都是什么人?不过是一群皇宫保安罢了。
因此,在司马睿所谓的六军都败于王敦后,不得不向对方妥协了。
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自此东晋朝堂的权力便到了王敦的手里。司马睿身为皇帝,却如此憋屈,不久便郁郁而终。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元帝。
以他爹司马睿的威望、手段都不是王敦的对手,刚刚登位司马绍就更不行了。王敦的威势越来越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野心是会增长的,王敦便是如此:司马绍小儿,我王敦为何不取他而代之?
王敦想要登位,势必要提高自己的威望,而提高自己的威望,就需要踩着一些人上位。所谓威望,也不过是让人听话的东西罢了。可能是智慧,也可能是武力。
王敦动的便是武力,挡他路的统统除掉,比如周顗、戴渊。
“谋反”这东西,你除非有绝对的实力,否则那一次不是争斗一番?王敦威望不足,军事实力也不足以碾压东晋所有的武装力量。
哪怕在王氏一族内部,王导一系也是反对王敦“篡位”的。
王导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利益与收益不成比例。皇帝召见他王导,也得起身迎接,这样的待遇还非得冒着杀头的作用,去篡位?王导当世家的代言人,既能收获权力,又没有风险,为何参与叛乱?
而且其他世家也不允许王敦篡位。大家本来搭伙吃饭,你王敦倒好要吃独食,这能行?
天时地利人和,王敦也就占了个地利罢了。
这个时候,司马绍弱,王敦强。世家的砝码作用又开始显现,为阻拦王敦篡位而联合。郗鉴、温峤、王导、庾亮等都开始了反王敦的准备。
王敦第一次轻易攻破了石头城,周札开门占有很大的原因。但王敦再次起兵谋反的时候,难度却不是一般的大了。因为东晋世家大部分都反对王敦篡位。
司马绍在诸多世家的联合下,召集边军祖约、刘遐、苏峻等人回兵保卫建康,攻打王敦。
王敦战事不利,再加上岁数大了。在一次交战中,王敦军败给了司马绍,王敦一时没缓过来劲,便病死了。王敦一死,他的大军便失去军心无力再战了。
这时候苏峻、祖约等战斗力强的边军也到了,王敦的手下王含、钱凤等人迅速败亡了。
王敦前后两次叛乱,形势不同主要是世家的态度。王敦其实也明白世家带来的阻力,因此临死前他留下上中下三策:“我死之后,莫若释兵散众,归身朝廷,保全门户,上计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下计也。”
一投降,二表面臣服实际割据,三拼死一搏,没准能拿下皇位。
王敦为何说投靠朝堂,便能保存“门户”?因为王敦也是世家的人,他太清楚世家的尿性了。主犯王敦死了,再追责也没意义了。毕竟若是深追下去,东晋朝堂的世家那个没“罪”?
东晋朝庭后来为死于王敦之乱的忠臣追谥,就连开门迎王敦入石头城的周札都混了一个“忠臣”的下场,这还有奸臣吗?
东晋朝堂不过是世家的游戏场,皇权衰落到极致。皇帝也就是比傀儡多些自由罢了。王敦临死前的三策,正是看出了世家在其中的关键。他明白,没有绝对的实力,无法打破世家的垄断。
世家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桓温、殷浩都是世家推出的代言人,只不过有些人跳出了游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