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有个《举哀图》,破解了王昭君去世后,匈奴国的奇诡葬俗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风俗或传统习惯,有些习惯和风俗能让人理解,但有些却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唐代的匈奴国在丧葬礼仪方面,就有一个十分奇诡的葬俗,而且看起来令人感到肉疼。究竟是什么不可思议行为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那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此画位于敦煌158号洞窟的北壁,名为《各国王子举哀图》,描绘的是释迦摩尼涅槃后,各个国家(部族)的王子纷纷前去哀悼,其中还有穿汉服的王子,另外还有其他13个穿着不同地域服装的王子。除了身穿汉装的王子掩面哭泣之外,其他的各族王子,全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哀悼方式,有的人张口伫立默不作声,有的人闭目沉思,显露出一副很痛苦的样子,但匈奴王子却极为反常。他们手持双刀,狠狠的刺自己的前胸,或者是腹部;还有的则一手拿刀,准备割自己的耳朵和鼻子,甚至是在脸上一通乱划。

虽然是静止的壁画,但看起来还是令人感到头皮发麻。专家们由此确定,他们在王昭君死后表现出来的怪异行为,确实是他们的传统丧葬礼制。其实,到五代十国时期,他们的此类葬俗,对我们汉族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如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如果某人受到了冤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掏出刀,然后割掉自己的一根手指,以表示自己的冤屈。如此种种,还有割耳表示忠心,或者刺腹表示请愿等等,不过是从葬俗,变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言志行为。

唐代之后,这样伤害身体的过激行为,开始被人们抵制,因为在我们汉族的传统观念中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合毁伤”。因此,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律法,来约束此类行为。比如,唐贞观十三年,太宗皇帝李世民颁布律法,“自刑害耳目,今后犯者先决四十,然后依法”。再后来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剺面截耳的葬俗也开始被逐渐摒弃,而唐朝人的自残言志的行为也很少再有发生。如果不是敦煌壁画,以及史料文献的记载,我们对这种诡异的很多传统都会提出质疑,甚至是全部否定,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应该多思考多观察,不能主观武断。

举报 分享 2022-04-07 06:17:3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